2010年3月7日 星期日

阿嬷的眼淚

7/10
謝謝來訪的網友,留言的或不留言的。反應最熱鬧的一篇,因為眼淚、親情?
孫子上一所住家辦的托兒所,一個星期兩天,一天三小時。經過四個星期後,他已經習慣「學校」的環境。不哭了,讓我們比較放心。
Science is simple。是學校的課程之一,吹泡泡,做泡泡。你可以做一個「四方形」的泡泡嗎?兩歲多的小孩應該是不懂這些的,但是聽得懂多少算多少,他一聽到「泡泡」眼睛都亮起來。在樂趣中學習最重要。
接下去希望他「習慣」一整天的課。這樣照顧他的我,才放心回台灣探望父母親人。
如果你有興趣,吹一個四方泡square bubble吧。

http://www.stevespanglerscience.com/experiment/0000016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6dVezyq2oA




以為不再輕易流淚
離家離鄉離國
每一個轉折都以哭泣陪伴
透過迷濛的淚水看到人間的無奈
從黑髮走到灰髮
以為看盡人 世的滄桑
或者 多少領略
有淚不輕彈的悲愴
***
答應媽媽每天送你上托兒所
知道那將是困難的任務
但是
沒想到會是那麼心酸
兩年來幾乎沒看過你哭鬧
觀望中學校的遊樂會是多麼迷人
但是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
你難分難捨的哭泣
讓阿嬷心疼得陪你流淚(又怕讓你看到)
哭聲中
聽到你的害怕
聽到人間原始的寂寞
當同事問起你的第一天
阿嬷忍不住好幾次的眼淚
***
今天
你我的眼淚少了 這是好事
我慢慢地等
不急
按你的腳步 適應
阿嬷珍惜送你上學的體驗
更細膩的母愛自然由生
雖然哭泣
眼淚中
阿嬷看到你嘗試的勇氣
阿嬷不捨
於是哭了
***
流淚不因自己
有淚輕彈
也是幸福


3/4/10
算是孫子步入兩歲的大事。
3/9/10
Evan兩歲上托兒所,我與他的心路歷程手記:第一個星期,哭了四個早上(長短時間不同)。第二個星期,昨天生病由另一位阿嬷照顧。今天,上學前半小時,他開始緊張,想到就唉唉叫兩聲;進入教室,態度比上星期好很多。我跟他說再見時,「沒有哭」;指著他的小被被要抱抱。這麼乖巧倒讓我的眼眶紅了一秒鐘。我們倆都進入情況啦。
4/4/10
沒有哭只是暫時的。第三個星期,未出門就哭。索性求他的媽媽,暫緩吧。於是兩位阿嬷一人兩天。最近他們找到一個相當滿意的home daycare,可能先上兩個半天。(時間未定)
7/10
謝謝來訪的網友,留言的或不留言的。反應最熱鬧的一篇,因為眼淚、親情?
孫子上一所住家辦的托兒所,一個星期兩天,一天三小時。經過四個星期後,他已經習慣「學校」的環境。不哭了,讓我們比較放心。
Science is simple,是學校的課程之一,吹泡泡,做泡泡。你可以做一個「四方形」的泡泡嗎?兩歲多的小孩應該是不懂這些的,但是聽得懂多少算多少,他一聽到「泡泡」眼睛都亮起來。在樂趣中學習最重要。
接下去希望他「習慣」一整天的課。這樣照顧他的我,才可以回台灣探望父母親人。
如果你有興趣吹一個四方泡吧。

http://www.stevespanglerscience.com/experiment/0000016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6dVezyq2oA

2010年2月11日 星期四

不讓思想閉塞

每星期四,車庫前的空地,總有一份免費的本地報紙,內夾一小本全美發行的USAToday週末刊物。前些天隨手翻閱時看到一則報導。一位廣播界頗有名氣的節目主持人,Tavis Smiley,去年底跟隨美國務卿希拉蕊克林頓的工作行程,做一個比較深入的紀錄片採訪,將在全美的公共電視台播放。Mr.Smiley以一篇短文概括重點:他看到她工作的複雜性與辛苦;她處在複雜現實的政治圈裡不忘個人的溫馨人情,面臨國會對阿富汗派軍的緊張聽證會,她不忘趨前與一位剛喪妻的委員問候寒暄;往NATO(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總部Brussels(布魯塞爾)的機上,電視播放的是一直不遺餘力批判克林頓夫婦作為,長久與民主黨對抗的Fox頻道;機上,她主動到記者團座區接受記者即席採訪,回程時又與記者分享比利時的巧克力;但文章結尾不忘提醒讀者:今日的美國是集多面文化、人種的國度;他說,你看到的(文章、節目的內容?)與你得到的(實地的場景、人事?)有時是不一樣的。他有這樣的疑問:不知美國務卿克林頓有沒有意識到隨行的記者團都是白人,而機上的空服人員(在勤的軍人),全都是黑人。
這種現象可以「羅馬不是一日造成」來解說。而達成的「羅馬境界」也可有正反兩面的不同。一位三十多年經歷媒體數不盡「雞蛋裡挑骨頭」評論的政治人物,畢身的歷練造就她與媒體保持常態的溝通。在公開場合以一定的風度、幽默、姿態,據理以爭;認清她與媒體各有專業的立場,不同的觀點,互相尊重。發表言論不以說教的姿態向百姓申訴。反觀馬總統在執政黨國會多數之下又以搏鬥方式通過「地方制」修法案後,在國民黨內部會議亢奮地握拳:「這才像個黨」;衛生署長楊志良在同一會議裡批嗆民眾與媒體理盲、濫情的行政態度;兩者相比,台灣的政治人物還有一條很長的歷練路,才可造就成熟的「羅馬境界」。中華文化教育下的官員多以「父母官」自居,在民主的台灣也有這種刻意營造的父母官氣氛。專家學者對於如何做父母,常有新的理論,特別強調兩代之間的溝通與尊重;台灣政治環境轉變,以父母官自居的行政人員已不合民情,又豈可執意獨行?
我曾經誤判:歐巴馬不會當選美國總統。理由是美國人還不能面對黑白種族問題。雖然誤判,但是根據的理由還是普遍存在的問題。處在多數人種的少數人種(比如Mr.Smiley,他是黑人),觀察所處的環境多少是比較敏銳的。二十年前,即使在擁有言論自由的美國,也許根本沒有像Mr. Smiley的媒體人物;而這樣公開地反應種族不等現象,更是少見。二十年前的台灣,內閣閣員,有台灣人任職?戒嚴時期媒體敢公開批評政府?人類經過幾千萬年的演化,而近萬年來,各種族群也因生活環境不同而有不同的文化演變。言論自由是人文社會演化的成果之一,生活在這樣的社會是幸福的;但是這樣的幸福感有時會因習以為常而失去對它的珍惜。「谷歌中國」因駭客入侵「谷歌中國」的內部軟體作業,緊急宣布退出在中國的營運。許多中國網民到她的中國總部門牌前獻花哀悼,結果被警衛以「非法獻花」處理。(中國超越法律的臨時條款,又一例!)
Google公司的舉動讓許多媒體、跨國企業與經濟學家爭論此問題核心。「時代週刊」的Zachary Karabell認為「谷歌中國」不能打入中國網路市場而找退路,並例舉在中國營運成功的企業:耐吉、肯塔基炸雞、微軟、英特爾。這些公司所賣的產品基本上是消費品,但Google的搜尋是資訊、思想的知性交換。Google作風一向秉持「Do no evil」。在中國政府反對個人有思想自由的政策下,她終於領悟到在中國營運,若不能超越惡政,也不當屈服於惡法而助紂為虐。有人預測以後的網路將有兩個世界:一個是中國政府監視的中國網路,一個是沒有中國的世界網路。如果這樣的猜測成為事實,最大的損失當是中國境內想要突破思想被控制的人士;自由世界正在替他們的未來惋惜時,嘿,他們說:「我們只好翻牆去看世界!」中國政府以各式軟體(暱稱防火牆)篩檢民眾的網路來源,因此有「翻牆」的軟體來對付。「新聞週刊」引述一位歷史學家,David Landes說,沒有自由思考的心靈,很難有自由競爭的經濟市場。面對中國經濟「突飛猛進」的現狀,「新聞週刊」提問:沒有個人思想自由的中國,可能成為富有的國家嗎?又進一步解釋今日的中國人民生產毛額相當於三十年前的美國;三十年來美國的社會改革有:女人有投票權、人民直接選國會議員、取消種族隔離政策…,民主路線成為她二十世紀稱霸世界經濟的基礎。沒有改革,中國可以走思想封閉路線而成世界經濟強國嗎?
「阿凡達」影片創世界票房新高,而影評包羅萬象,有宗教、白人稱霸、歧視女人、企業貪婪與自然共生等。一個假想的科技電影引發各種不同的評論,讓人何等歡躍!根據「紐約時報」,中國網友把電影裡地球人暴力奪取「潘朵拉星球」的惡行與中國政府為建設公路、水壩,強令百姓遷移的舉動相比…。此片(平面版2D)在中國放映不到兩星期,當局強令下片,以「孔子」一片取代。孔子何其無辜!在中國經營電影院,個人沒有經營的決定權?消費者的欣賞權利也集體被剝削了。唉,「羅馬不是一日造成的」,很難想像中國富有的遠景!
強令思想閉嘴會引起反彈的。世界正在看沒有「谷歌中國」後的中國政經發展,許多人等著看熱鬧。「翻牆」是一種反擊,不讓思想閉塞。

2/11/2010

追蹤:Newsweek Feb.15,2010.
China's 3-D Nightmare一文,最後一段話:Chinese officials had better get used to such unhappy parallels. Like the Na'vi, ordinary Chinese fought back against Beijing's decision to yank Avatar. The film-with its dangerous overtones-is now back on thousands of Chinese screens.
為了百姓生活的選擇自由,翻牆、發聲的行動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