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16日 星期一

五十五歲快樂觀

最近有一篇報導說丹麥是世界上快樂國民最多的國家,瑞典第二,再來是奧地利。這統計是根據問卷調查為基準,除了『感覺舒適』認知的情緒問題之外,另有客觀的因素:教育程度、健康營養、男女平等、免於恐懼、暴力的威脅,而這些客觀的因素都要在『有自由的選擇權』下,才有意義。重視社會福利的國家,她的百姓不見得比資本主義的社會來得快樂,而民主是追求快樂必備的大環境。今日許多專家研究的結果,發現快樂的追求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單純。很幸運,以我的處境,上述的客觀條件我都滿意,在這有利的大環境下讓我來奢侈的談談個人55歲的快樂觀吧。
在平淡的日子裡,如何體驗快樂?打電話回娘家和父母聊天,本來是為了盡義務,不能在他們身邊噓寒問暖,至少可以花時間聽他們的聲音。遇到他們心情不好,讓他們發牢騷,雖然這會影響我的情緒,總比牢騷悶在他們的心裡好些,再說被擾的心情兩三天也淡了,盡了義務反倒安寧些。遇到他們心情好,一連串的笑聲,快樂潮怎麼擋也擋不住,來到千里之外的女兒心,此時除了盡義務的安寧外,快樂自在其中。
夫妻之間,尤其是處在『空巢』下,如何一起體驗快樂?從朋友處有時聽到某某夫妻各自生活在自己的私人領域,興趣不相投,交往的朋友也互不相識。有一對夫妻,沒有共同的嗜好,一個愛打球、品酒,一個愛手工藝珠飾,為了培養共同的嗜好,想好久,一起騎腳踏車,試了一次覺得太勉強;他們發現兩個獨立的個體,可以用溝通的方式連結,即使沒有共同的嗜好也不疏遠,有包容就能讓情感加深。有時在餐廳看到熟識的人故意不去打招呼,遠遠地『觀察』他們的『互動』,有時很意外看到他們的沈默,我實在很好奇一般中年人在日常不變的作息中,他們快樂嗎?他們特意追求快樂嗎?其實沒有共同的興趣不是問題,問題出在『陪』的態度上,滿心不情願的陪另一半做某一件事,會陪的很委屈,會陪出問題來。個人的享受權利不能長期被壓抑,『陪』的態度不是主動時,快樂在遠遠的山頭跨不過來。
經濟情況改善之後許多人反而需要心理醫師來解決壓力,心靈空虛的問題。最近心理學界的一個新看法:諸如感情、悲傷等挫折,最好的方式是在一個時間點內,不必急著找醫師,先讓自己體驗、吸收、排解,即使是會讓自己陷入一個極為悲傷的昏暗期,也是有幫助的。專家認為只有自己迎面接受挑戰,才能徹底的解脫得到安寧,快樂才有希望。應當學會說話的技巧,謀求自己的福利,即使在夫妻間也用得上,因為不是人人都懂得臆測別人的意念,我有一位朋友無法與先生溝通某一件事情的看法,透過成年的孩子三邊共同討論而圓滿解決。自己的幸福自己求,快樂在遠遠的山頭也會跨過來。一起晨走,逛市場,逍遙自在。逛書店、喝咖啡、看電影都不需要事前做複雜的準備,花費便宜時間也經濟。想做,就隨興的邀請,快樂在咖啡語言間穿梭。
根據報導,現在已退休的人士,在他們年輕時,大多數的人以工作上的滿意度,作為評價自己是否快樂的指標。今日三、四十歲的上班族,工作已不是生活的全部,家庭的和諧、子女的活動、朋友社交、個人嗜好的追求都成為不容忽視的生活重點。比爾蓋茲在二OO八年六月就要揮別他創立的『微軟公司』,經過三十一年全心投入的奮鬥,他發現今日的電腦軟體市場著重在廣告、音樂、搜尋以及動畫片的藝術面,而這正是他最弱的一環,是他讓位的時候了。我相信『使命感』是蓋茲先生工作的推動力,他將如何繼續他生活的意義?年初時他說要慢慢退出『微軟』的日常運作,減少工作時數,增加心力在他們夫妻名義下的慈善基金會。他的新使命,消滅第三世界的傳染疾病,以他們的能力、財力,他們迎向新挑戰,從中他們得到快樂。一般中年人在職場上若還沒有擔任高級主管,恐怕再也沒希望高昇;這種情況下,如何保持『敬業』又能無怨悔?憑良心說,『混時間』的工作態度,其實是很苦的,而最大的傷害是自己本身,落得瞧不起自己的下場,怎能快樂起來?培養工作以外的生活樂趣吧,利用自己的專長做義工繼續奉獻得到快樂,或學習新的技倆:唱歌、跳舞、畫畫、攝影、寫作、電腦、交新朋友,給不變的作息加點新鮮的插曲。上班時,實實在在的付出,下班時,紮紮實實的充電,快樂在其中。
快樂可以傳播,快樂卻不是與生俱來的。小孩的內心環境單純,許多外在的因素能激起他們明朗的笑聲,快樂的跳躍:炎炎的夏天,一個水龍頭,幾支水槍,三伍成群,保證快樂一下午。中年人的內心複雜,快樂的追求比較費神,滿滿的心事如何擺脫?如果該做的都做了,該說的也說了,又逼著自己不放心,有什麼好處?我們常常給自己添煩惱,以為這樣是負責任盡人事。倒不如深呼一口氣,靜默三十分、清除衣櫃、聽聽小孩的笑聲、泡杯茶、聽唱片、讀小說、湖邊散步、給朋友寫信,特意的給自己新的呼吸時空,快樂自然來敲門。
專注之後的滿足,或是捨得之後的安寧,都是快樂的入門之道,兩者都不是隨手可得,卻也不是特級的專權。用心營造,快樂就在那裡,而『用心』有時只在一念之間。

9/2007

4 則留言:

短笛無腔 提到...

I love the opening paragraph. I love the ending paragraph even more: "專注之後的滿足,或是捨得之後的安寧,都是快樂的入門之道,兩者都不是隨手可得,卻也不是特級的專權。"
I see no whining & no cliche in your article. I see wisdom in your opening: without choice, one cannot be happy.
--farmer

匿名 提到...
網誌管理員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長尾山娘 提到...

知鳥
中年以後的快樂觀確實是需要建立的
雖然我還未到中年
不過也近了
我認為一個人快樂與否
端看一個人的"一念"
有些人會為了一丁點小事氣憤填膺
有些人卻能在小事中磨練智慧
生活就是這麼一回事
既然"生"就要"活"
快樂是一天
悲傷也是一天
兩者擇一
為什麼不選快樂呢
以上跟你分享

snowbird 提到...

謝謝長尾山娘,你是我第一位『陌生者』的回應,今早出門照顧孫子前看到電子信的通知,我整天都心情好。You made my day.

問題的癥結在於判斷『大小事』的智慧。雖是一念之間,這一念有時是長期自省習得。
過了中年,有這一念的功夫,是給自己最好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