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15日 星期六

達賴喇嘛在西雅圖…

前言:「西藏」是以前臺灣教科書的用語,圖博是她母語的音譯,我選擇稱呼圖博。

四十九年前,因中國政權入侵,達賴喇嘛帶著十萬圖博人逃離圖博,四十年多年來他被中國政權宣染為大中國統一的破壞者、分裂家,是中國與圖博之間所有紛爭的製造者;另一方面,將近五十年的流亡期間,在西方的自由世界裡,他得到諾貝爾和平獎、大學榮譽學位,他致力於愛與和平的宣揚,不論宗教背景,任何一人都可藉由他的著書認知人類的靈性,他普遍受到民主國家的尊敬;經由他的書,學習自省,看到別人的掙扎,看到自己的缺點,同時也看到希望。我以為佛家的「立地成佛」是一段長遠的學習路途,眾人終極一身也許都達不到這種融圓的境界,但依循他平實的理論在生活上體驗力行,即使得到的是短暫的開悟也很讓人自在快樂;他於四月十一日蒞臨西雅圖,近在咫尺,但我選擇做一個旁觀者,從眾多的報導中分享參與者的接納、澄清、排斥與感動。
散播憐憫的種子是這次活動的主題,是由一個名為「憐憫種子」的組織主辦的。一年多的策劃選在達賴喇嘛流亡週年的時間點上,政治的因素當然存在,但是主辦單位強調這五天的活動不談政治(終究不能避免記者追問三月間圖博示威的感觸,他特別為此召開記者會),不談宗教,請大家放開心胸聆聽達賴喇嘛與其他專家論者的生活智慧;人與人之間不論識與不識,朋友或敵人,相處時如何將同情與憐憫在日常生活中體現?如何在幼兒的心中種植憐憫的種子?父母子女、老師學生、政治家、生意人、律師、醫生、工程師、售貨員,各行各業若在一天的開始付出一點關懷別人的心,在一天的結束時,內心的安詳將會讓你得到好眠,而好眠是另一個美好的開始;生活的大原則不必用華麗的字眼來襯托,他幽默中帶點滑稽,不擺架子不賣弄博學,讓聽者景仰卻又不失自在,他與最近來美訪問的梵諦岡教宗相比有絕然不同的風格。根據報導,這五天的論壇氣氛室內不時爆出滿堂的哄笑,說到情深處又讓人眼眶含淚。在笑與淚之間聽者回顧自己的言行而有所警惕或熱情地立下心願:與人相處要多付出一點耐心。同情的種子正在散播…。
很難想像他是紛亂的製造者,不僅中國政權這樣批判他,在另一個國度裡,當華盛頓大學頒發榮譽學位給達賴喇嘛的同時,西雅圖的一群中國人也不落人後地在校園內的「紅場」示威。地上有擴音器高分貝的指責,天上有飛機掛著布條:達賴喇嘛的微笑迷人,但是內心醜陋。他們心目中醜陋的達賴喇嘛,卻是華盛頓大學校長、教授、董事們心目中的英雄,尊敬他終身致力於和平的追求堅持而不屈服,頒發榮譽學位推崇他是「希望的象徵」;一位就讀於華大研究所的中國學生說:「中國愛圖博」,問題是「圖博愛中國嗎?」;也有一位在微軟公司上班的中國人說:西方媒體把圖博問題簡化,把達賴喇嘛的形象美化,事實上中國「解放」圖博後,他們的生活才開始平穩。一個個年輕人的面孔在盛怒叫囂下指責西方媒體偏頗,故意打壓中國人。他們到國外留學,七、八年自主開放的生活,美國的民主文化竟然不能在他們的內心引燃一些同情的火花。我倒不反對示威這個活動,當臺灣第一次民選總統,中共用飛彈恐嚇臺灣,當九二一大地震,中國阻撓世界紅十字會救援臺灣…,我多次地在西雅圖的市區拿著一中一台,臺灣加入聯和國,臺灣加入WHO(世衛組織)的牌子示威遊行。為了理解這些中國人的憤怒,我花了時間瞭解圖博的歷史,這些資料讓我越看越同情圖博的處境:自從一九五零年一月中國解放軍駐進圖博後,圖博失去的不僅是政治立場,她的土地被污染被霸佔,百姓被屠殺,母語被噤聲,教育被綁架,文化被摧毀,宗教被禁止;解放之後,中國人民多了一塊人間淨土,卻讓圖博人失去在這塊淨土上代代延續的文化意義。在西雅圖的中國人說中國愛圖博,這是怎麼樣的愛?耳邊響起「我把你們當人看,教育你們…」,不由自主地打了一個冷顫,一個政治人物以高姿態處理政策時,受到不平等待遇的族群,他們積壓的不平就像活火山,必定會有不定期的激烈抗爭。達賴喇嘛說政治政策本身不是骯髒的活動,但是執行任務時政治人物若缺乏同情憐憫心,政治將成為殘暴的酷行。我納悶這些示威的中國年輕人看到西方與中國正反兩極的輿論時,難道內心不起疑問?沒想到要冷靜地做思考?深入地做比較?為什麼德英法的政治領袖發起拒絕參加奧運的開幕式?為什麼巴黎倫敦舊金山一連串示威者阻撓奧運聖火的傳遞?為什麼圖博三月間喇嘛的和平示威演變成暴動,而北京政權竟以軍警鎮壓?一方面指責西方的媒體,另一方面是否也要審視北京政權的國內外政策,做一個獨立思考的判斷。
這問題實在是出在中國愛圖博,中國愛臺灣的謬論上。根據四月二十一日新聞週刊的「世界觀」作者Fareed Zakaria的觀察,中國人民責怪北京政府處理圖博事件手腕不夠嚴厲;中國共產黨在經濟政策上加入資本主義的行列之後,北京政權很機敏地以大中國的民族國家主義來取代被拋棄的共產精神,今日中國人民在經濟的活動上比較自由,但是也被馴化成共產黨的愛國工具:在官,有政權上粗魯的反分裂法,在民,有被鼓舞的集體愛國情緒,兩相呼應之下,過去中國百姓反日反美的熱切行動在中國政權的操弄下像野火燃燒幾乎不可收拾,這些在西雅圖示威的中國人不就是大民族國家主義下被煽動的集體盲目!至於圖博的前途,多年來達賴喇嘛一直強調:圖博只要宗教、文化以及地方政治上的獨立,圖博不要求國家的獨立…。散播同情心的論壇言猶在耳,在西雅圖示威的中國人啊,如果中國愛圖博,那麼請以圖博人的立場去感受過去近五十年他們在中國解放軍下的命運。如果你真能以圖博人的立場去感受,一顆同情的種子將在內心生根,你將不再那麼氣憤,因氣憤只會增長你的盲目而世人將因而對你更側目。舉觀世界,同一民族可以「分裂」建立不同的國家,同一文化的根源,也可以「分裂」建立不同的國家。「分裂」是繁殖是延續,是生命的自然現象,把此觀點用在政治上--民主生活是離不開政治的--讓憐憫同情取代大 民族統合的不切實際,所謂的大民族統合,那只是中國政權用來駕馭百姓的權術。北京政權是不會這樣教育你們的,如果你真愛自己的國家,請擺脫集體思考的模式,請踏出獨立思考的第一步並帶著同情憐憫的心情上路吧。共勉之。

4/27/08

2009年8月2日 星期日

尋找兩人的幸福

在路上看到年輕人親暱地形影,不會多留意一眼,看到一對老夫妻手牽手散步講話卻會讓我多望一眼,為什麼?當我年輕時,我以為愛情是年輕人的專利,老年人談什麼戀愛?再說老年對當年的我而言是遙遠陌生的話題。曾幾何時,我由年輕進入中年,而當年我以為是老年的歲數,六十,現在許多人認為那是中年;以我今日的心境看愛情,毫無疑問地,談戀愛與年齡無關。有一天在超市遇到一位多年不見的同事,她守寡二十多年,七十多歲的她滿臉笑意的說,嘿,我交了一位男朋友。一頭銀白的髮絲,在刻意修飾的臉龐下,散發喜悅也流露些微的羞澀;我當然替她高興,但也感到有趣。有一部電影:「Something’s Gotta Give」(愛你在心眼難開),過了中年也可以生活在那樣的嬉笑怒罵,放任在痴與傻的愛情風暴裡;也許在歷經滄桑之後,我們更懂得堅持自己想要的情愛,覺悟尋找快樂不再是罪惡負擔;但電影中的熱烈戀愛之後,在現實生活中怎麼保持情愛,應該是結婚二、三十年以上的夫妻比較切貼的思維吧。
最近與先生到書店喝咖啡聊天,瀏覽新書時看到「Happiness For Two」。作者Alexandra Stoddard是一位六十五歲的成名作家,已出版二十五本有關生活藝術、智慧的書籍,此書以「愛人」稱另一半,有點「膩」,我覺得不自在,還是台語的「牽手」來得含蓄傳神。講到含蓄,我卻有些怨言:最近常到女兒家照顧孫子,先生下班後有時也會過去探訪,進門看到我在煮飯也不打招呼逕自與女婿、女兒、孫子招呼;第一次他這樣,我當場抗議,「嘿,太太在這裡你沒看到嗎?」他顧左右言它;第二次,我忍下來,回家後問他是不是在女兒家,太太就不存在?他的回答:在別人家「不好意思嘛」。唉,何必那麼含蓄啊,東方的男人!可以過來拍拍我的背,或說一聲:嗨,太太,這不是很自然容易嗎?我並沒有要求熱情的擁抱啊。他恍然地說對不起他只想避開不好意思的尷尬,沒考慮太太的感受。含蓄本身沒有惡意,經過雙方的解釋,含蓄的表達方式可以折衷,重要的是情意要傳遞。沒錯,溝通就是夫妻間保持感情往來的管道,我若儘是放在心上忍耐,只會對他產生愈陷愈深的排斥,男女對情愛的要求不同,因不同造成誤會若長久無法抒解,夫妻的情愛有時很無辜地被淡化了。不要讓一時的生氣累積成長久的誤解,我們的幸福與否,是一念之間的抉擇,但抉擇之後要靠自己去落實。
亞理斯多德說的好,生氣時針對事實,找對對象,針對理由,找對時間,更需要在發洩情緒時適可而止,不能得理不饒人。夫妻同處一屋簷下,幾乎沒有距離可言,肢體、語言上發生磨擦不可避免,生氣不見得是破壞,端看我們怎麼生氣:語氣的選擇,態度的表現。同處一屋簷下沒有距離,如何處理隱私?還需要時時刻刻情影不離嗎?作者認為尋找兩人的幸福,不是講究如何有效管理時間,一般人認為夫妻分工差事:接送、買菜、洗車、洗衣店、郵局,也許可以省一些時間卻不是放慢腳步享受一起生活的選擇;放慢腳步體驗生活這點很好,至於一起做差事依我看是浪漫有餘不盡實際。我曾看過另一位作者的夫妻相處之道:一星期約定一天共同活動,其他的日子各自安排,但是每天晚上在特定的時間裡兩人放鬆心情,喝茶喝酒喝咖啡任君所好,互道一天的生活心得。這種安排很吸引我而我們也朝著這方向適應,保持個人的生活空間以便退休後一天二十四小時同處一室時有喘息悠遊的自在,也製造一些新鮮感刺激夫妻的情愛。雙方各自追求屬於自己的幸福,再找一個時間分享兩人的幸福,這樣也許會更互相尊重個人的隱私,不至於讓形影不離的情愛膩得淹沒自我。
一位朋友因職業的關係接觸許多空巢的夫妻,她曾經很感慨地說,有許多夫妻孩子離家後,成為無話可說的陌生夫妻。他們往後那一大段日子怎麼過?真可惜那曾有過的姻緣。空巢期,夫妻雙肩正卸下育兒的重擔,尋找專屬他們幸福的時刻,開啟嶄新的生活規劃。曾經看過報導,日本一些男士退休之後整天在家讓他們的另一半不能適應行影不離的親密關係而要求離婚;成家、立業、育兒的風暴奮鬥期都安然度過,反而在晚年的老伴期要求分手,真是無奈的殘酷啊。兩人相處,生活要有規律也要能伸縮性地互相配合,不要讓習慣牽制成為無趣單調。前些天一對夫妻興高采烈地訴說雨後打球的窘狀,泥巴裡揮桿,小白球噗噗地只飛一呎,十八洞下來,球桿衣服都是泥巴。我回說,很好啊,難忘的經驗也是你們日後球經的美好回憶。「嘿,怎麼難忘,我要趕快把它忘掉,滿身髒兮兮地,我要她把所有的球具洗乾淨」。但是這位太太比手劃腳地形容當時的樂趣一點都不在乎要洗兩人的球具。一起打球卻有不同的反應,顯然這位朋友比她的先生在生活樂趣的創意上活潑多了,快樂的感受自有程度上的不同。不按牌理的創意生活,瘋狂的經驗輕易地在規律的步調裡掀起波痕,波痕推進擴大而至於平靜,平靜之後何妨再來一次創意的瘋狂!
許多婚姻專家都鼓勵夫妻不定期去體驗「瘋狂」的活動,一些平常想都不敢想的活動,這樣不僅會讓個人覺得年輕,也會讓婚姻年輕。沒錯,在規律的生活下,安排一些意外的活動,歡笑會甜蜜些,記憶會深刻些。試試看吧。

4/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