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17日 星期日

與陪審團擦身之緣

剛把車子停好,一位女士亮一亮手中的紙張問:這裡是報到中心嗎?我也示出手裡的傳喚單點點頭;前一個星期我和我先生已先來一趟計時探路,為的就是今天能夠準時報到。走出停車場,已有一長排的車子等著進場,我們是一群收到陪審團傳喚單的公民,法院說八點報到,沒人敢掉以輕心。報到的關口要先通過探視器確定沒有攜帶武器,打毛線的長針也不准,但是室內提供免費的電腦網路。在等待室裡,鄰座的兩位先生聊起天來,我則陷入回憶的思緒裡。第一個讓我品嚐美國陪審團滋味的是一本小說:12 Angry Men. 十二位意見強烈清一色的美國白人在一個隔離的房間裡,相當情緒化地議論法庭上目睹的正反兩方控訴與辯駁,遊說對方達成一個全數一致的判決。這本小說是三、四十年前的作品,到現在許多人講到陪審團也都還以這本小說為例比較美國陪審團今昔的演變。
電影裡演員在法庭上反應的敏銳、犀利的言詞,陪審團個個專注聆聽的景象常常讓我印象深刻;陳之藩的散文曾提到胡適先生極力推薦的一位美國辯護律師(Clarence Darrow)的傳記,為了進一步認識他們心目中的英雄,丹諾先生,我先從圖書館借一些他的書看,實在喜歡也買了一本。這位律師替被告申訴的努力,以情以理熱切的論訴,悲天憫人的情懷是胡適、陳之藩兩位先生尊敬丹諾的原因吧。依據美國的法律,在法律之下,任何一人都是清白的,直到法律判他有罪。因此,陪審團不必證明被告是無辜的。只要陪審團有一位團員對整個案件內心有一點合理的疑問,他們就不得判被告有罪,除非他們非常確定被告在實質上觸犯了被起訴的罪刑。
據統計美國一年大約有四、五百萬的公民收到傳喚單,收到之後可以要求『缺席』,法院再依由斟酌應對。與我同時收到陪審傳喚單的大約有三百人,報到後坐滿兩大間等候室,每一位都規矩地填表,安靜地閱讀法院準備好的陪審須知:在法庭上聽證,入場要準時、要專心於檢察官與律師的申論、聆聽法官指示的條文,不得與外界(尤其是媒體)討論參與的個案,不要私下收集相關的資料,不要揣測法官對此案的觀點;聽證後在隔離室討論時,陪審員要互相溝通、以法庭提供的證據與條列來做判決的的依據,不要受外界輿論或可能上訴的猜測而改變判決的初衷。更不應該在不能取得全數的同意下,以猜拳的玩笑態度來應付,即使有一人持不同意見而成為懸案流產,也不能藐視法律的立場、程序。懸案並不代表被告無罪,只是陪審團之間對案件的判決沒有達到全數的共識,檢察官必須考慮是否再提訴。
美陪審團的制度,推溯其源來自十二世紀的英國,原本是英國貴族為保護自己的權益,用來限制英皇興致來潮隨意立法約束貴族職權的制度;這制度被早期到美洲拓荒的英國移民沿用,那時的社會成員複雜,陪審團的使用不再是貴族的專利,貴族的陪審制度經過演變直至十七世紀,立定今日美國陪審團的雛形;當然它又隨著美社會型態的變遷而演進,在時間上縮短為一日的義務,在成員上由全是白人的陪審團至今日包容社會各色人種、職業的公民。就如當天三百多位的人選來說,男女老壯,百領藍領,家庭主婦、退休人士;白皮膚、黑皮膚、黃皮膚,以及混血的全都概括了。在這麼多的人群中怎麼去挑選十二位陪審團?根據收音機裡一位被訪問的律師助理解說,有一門行業專門替律師做問卷調查,問題大都是各種假設的議題上試探回應者對法律常識的認知,他舉例:一對夫妻一起吃晚餐,妻子坦承有外遇要求離婚,丈夫在甚怒之下殺死妻子;例二,一對夫妻一起吃晚餐,妻子坦承有外遇要求離婚,丈夫在第二天清晨躲在暗處趁妻子外出時加害謀殺,這二例的罪刑一樣嗎?在被要脅的情況下,你會違背自己的意志而做犯法的事嗎?在被要脅的情況下,他人會違背他自己的意志而做犯法的事嗎?問卷在開庭前,以即將起訴的個案為例,有系統的出題再從回應中分析歸納,大致明瞭一般百姓對此個案的觀點為依據,來選擇適當的陪審人員,來作為與檢察官洽商罪刑的條件。節目主持人反問這樣做公平嗎?助理毫不猶豫地回答,當然,這樣可以避免陪審團意見極端分歧而成懸案。為了解決懸案的問題,英國已經立法同意十二位陪審團的判決只要有十位的意見一致就成立,美國有少數幾州也有這樣的改變。事實上根據報導,美國人對於陪審制度的好壞評論已久,改革的聲音也不少,有人甚至建議以『專業陪審團』來取代現有的制度,他們認為這些背景參差不齊的遴選,不能勝任決定一個人命運的重擔,但是另一方面又有人說,相較於讓法官、專業等少數人的意見左右判決,公平性不如在十二位來自不同背景的公民依法聽證、討論之後的判決,他們相信這樣才能保障個人的權益。
在等待室已坐等一個半小時,終於有一位院方代表出面說明在過去的九十分鐘,原告被告律師對此個案已取得庭外和解,院方不需要我們了,大家可以回去。一陣歡呼之後隨著人群散去內心卻覺得可惜,畢竟坐在陪審席上參與完整的判決程序是一個可遇不可求的難忘經驗。二十多年前在加州,我是過門陪審的一份子,今日依然;我的兒子,與我同時收到陪審傳喚單,他需要在指定的兩個星期內,每天一早打電話到法院的專號報到,一星期之後,他終於聽到指令務必親自報到,也被遴選為第四位候補人選,開庭之後,兩位正式陪審因某種原因被替補,他還是錯失機會了,但至少他知道即將聽審的案件概況;至於我,院方只跟我們說那是一個特殊的案件,但到底是什麼則不得而知,那一個多小時只留給我第二個過門陪審的經驗罷了,確實可惜。
有人做調查,發現一旦參與整個陪審過程的人,對於公民義務的自覺性加強,對國家社會的政策比較關心,對民主的進展比較堅持,成為一位比較好的公民。因參與而有責任,因參與而領悟參與的重要。

4/7/08

2009年5月3日 星期日

少數者的覺醒

美國少數民族的自覺過程,是臺灣人要深思熟慮而力行的。

『二OO九年度預算審核已空轉三個月,州長及共和黨議員若沒有具體的行動,作為加州主計長,在法規的限制下,我只好以欠債券替代政府員工薪水及州民的退稅款。』一位臺灣移民美國第二代新生,江俊輝(John Chiang),二月時嚴厲指責加州州長阿諾史瓦辛格(Arnold Schwarzenegger)。這位主管預算分配及支出的民選主計長的強硬言論,惱怒共和黨議員及工會,工會揚言控訴。江不為所動並反擊:議員先把預算審核通過再來指責別人。我的職責是在有預算的情況下依法撥付經費和支應帳目。沒有預算,沒有經費。
二OO八年經濟風暴正興,加州州長為了節省經費,下令主計長在另一個預算交戰期間,以聯邦最低薪支付員工,直到預算通過。這位主計長拒絕執行,他回應:加州財政經費足以支付員工薪水;年初,州長為應付經濟危機想出應變方式:全加州二十萬員工實行一個月休兩天無薪假。這位台美第二代民主黨主計長再一次拒絕,他說,九O年代加州法庭曾裁定強迫公務員休假是不合法的。為緩和共和黨州長與民主黨主計長的爭執,加州預算委員火速通過預算審核。官齡只有兩年的江俊輝說,他從小為應付學校裡種族歧視的嘲弄與打鬥,養成堅韌的自衛能力,他據理以爭。
負責白宮社交的新任秘書 Desiree Rogers是美第一夫人的好友,第一夫人說Rogers把白宮開放給一般的百姓,讓他們體驗白宮作客的難忘滋味。這位哈佛畢業的秘書向『新聞週刊』記者說,她在白宮的任務是建立『歐巴瑪總統品牌』:在清一色白人總統的白宮誌史,留下第一位黑人總統的事跡,刻劃他的奮鬥與顯彰他任職在歷史上的意義。身為黑人,他們知道少數種族的成長掙扎,他們知道被排斥的滋味;他們也知道,今日,他們的一言一行都在全民的注視下被放大被評論。百姓以高雅的第一夫人為榮,但第一夫人若以『女皇』的地位自居而享用,百姓也不吝於指責。當百姓苦於房貸時,白宮的女主人豈可恣意揮霍於精緻的瓷器?白宮廳堂的牆上掛有許多白人偶像,或是白人畫家的作品。Rogers正考慮讓這些畫『動』起來:以一些黑人的畫像取代?增添一些女畫家的作品?多一些西班牙裔的藝術品?不能忽略美印地安裔、美亞裔的作品?過去四十三任總統的社交秘書並不察覺的白宮不平衡展示,在新任第一夫人及黑人女秘書的敏銳感應下,特別顯眼並讓她們感到不自在;白宮畢竟是總統的『家』,美國百姓多少尊重他們的生活運作。好好發揮他們的智慧,只要不讓敏銳的感應因舒適而放鬆,美第一夫人正尋找時機展示光芒。歐巴瑪總統的全力支持是他們求變求衡的精神支柱。他們正在創作歷史。
歐巴瑪面對經濟風暴、預算編制、全民健保、阿富汗、伊拉克派軍議論、紓困金援等問題,到底要利用危機時刻全面改革還是先擊破危機再談改革?除了華爾街經濟專家、共和黨議員對總統的處理應變提出意見、抨擊外,萬萬沒料到同是民主黨的國會多數黨主席南希佩洛西(Nancy Pelosi)竟是總統的棘手難題。總統說,議會不准有政治酬庸,黨主席持不同意見;總統的預算編制,黨主席在國會裡堅持她的分配;白宮與民主黨國會議員溝通,黨主席堅持必知會。她強調國會是政府的一獨立機構不附屬於白宮。一位是黑人總統,一位是多數黨女黨主席,他們在白人多數的美國政壇各自奮鬥多年,而有今日的成就。堅韌的自衛力當然不缺,但他們的圓融力更強。『新聞週刊』報導,在一次議會裡,一位共和黨議員向總統建言:你如果真要兩黨協議共事,請你要求佩洛西公開民主黨作業程序。總統也如此寄望吧,但在公開的場合裡,他回道:一方面,多數黨要能容納少數黨,另一方面,少數黨要有建設性。他對兩黨都不批評但也不忘建言;在政治圈裡,得理不饒人的氣勢,連美國總統都不敢輕易發揮。
年輕時在台灣看『吾愛吾師』,看『誰來晚餐』,因不瞭解美國社會黑白種族的複雜情結,也沒有獨立思考的教育,除了故事感人之外,沒有體會到,也沒有去追究黑人演員薛尼包迪在那時代演男主角引起的社會地位意識衝擊,以及他替黑人演員在好萊塢鋪路的重大意義。近日觀賞一齣百老匯舞台劇『獅子王』,上百人的演員,幾乎全是黑人,他們唱做俱佳,贏得滿堂喝采。二月是美國『黑人歷史文化月』。白宮的社交秘書邀請華府地區一百八十位學生,大部分是黑人,及白宮黑人管家團的兒女們與第一夫人、總統的兩位女兒,觀賞全是黑人演唱的音樂會及追述黑人早期被迫害、奴隸的歷史。有人說,人類為自己爭取最大的福利,但這只是私利;為自己的同胞爭取福利與覺醒是智慧與關懷的圓融。祝福那位加州主計長,在堅韌中成熟,將身為社會少數者的敏銳感性化作服務的關懷。
美黑人總統正掀起少數者覺醒的熱浪。歐巴瑪豎起大拇指,我做得到,你也能的照片是各雜誌的封面照。是的,有野心,持續努力,成功是可及的。歧視,不再是失敗的藉口,認知社會對少數種族『對等待遇』的訴求將普遍化,少數者面對這種訴求,需要以行動務實來負責。美國社會以美國是『文化大熔爐』自豪,生活在其中我確實感受到她的開放性、包容性與尊重性。翻閱美一九一O年代的歷史,有心人士已意識到黑人、女人、兒童,這些社會上少數者的福利被漠視而組織社團努力抗爭。我們說,前人種樹,後人乘涼。面對社會和諧的維持,後人在乘涼之際亦應不忘種樹。今日在美國,這種為少數者爭取福利的團體到處可見,他們認為為了兒童的未來,社會的幸福,爭取平等待遇、全民健保、經濟平衡的實踐,努力是無止盡的。前人努力,後人承傳。共勉之。

4/13/09

殖民餘波

從別國的歷史,可以學習殖民國家如何爭取獨立自主的觀念。而這個歷史的傳播教育,一直被國民黨政權有意的剝奪。


因為Nadine Gordimer(南非人,於一九九一年得諾貝爾文學獎) 的一段話,興起借這本書的念頭。借到書後,它的第一句話震醒我原本模糊的感受。像連帶共振的餘波,當我看到『殖民主義時代』這本書時,它顯得特別刺眼;而海洋另一頭的故鄉,正處在『高級外省人』的憤慨中。我的心境隨這些書轉折…。歷史本身不會重現,但是人類的聰明才智卻無法避免讓歷史事件重演。殖民政策遺留的悲劇,還影響許多老百姓的人生觀。
Gordimer 在『智慧』這本書裏說,作家多少需要一點天分,敏銳的警覺性,隨時觀察、聆聽,對生活環境有強烈的感應。在圖書館工作匆忙間,讀到這一段,心想,其他四十九位智者的語錄,應有何等的豐收!集全球五十位在藝術、政治、經濟、科學上有成就的六十五歲以上智者的訪問語錄。按姓氏英文字母排列,第一位,Chinua Achebe,是一位奈及利亞作家。他的第一句話:『殖民統治的損害,是你再也沒有自治的能力。』這句話的衝擊力,一再地在我心頭迴響,因此,無意間看到Don Nardo的『The Age of Colonialism』時,我無法再漠視殖民心理的餘波;又恰逢高級外省人的言論在台灣引起波瀾;即使沒有Gordimer 的敏銳天分,這兩股殖民與高級的波浪,足以讓我有極大的沮喪震撼。讓這本人類的殖民歷史帶引我審視今日的政治環境,也許,無力扳轉洪流,但我絕對要做一個警覺的觀察者,發聲,企圖引起迴響。
從回首可及的六百年人類歷史,我們看到什麼?
一四九二年,哥倫布帶領三艘船登陸西印度群島,開創新一代的殖民主義風氣。以『上帝、榮譽、財富』為號召,歐卅帝國開始她們的殖民統治威風。西班牙、葡萄牙、荷蘭、英國,紛紛組所謂的『東印度公司』。以經濟為第一目標,搾取殖民地的天然資源,奴隸殖民地的廉價勞工。一位歷史學家說,哥倫布以及其後的探險家所發現的新大陸,並不是一大片的荒野,而是一個新的文化:講究人文與自然共存的生活哲學,他們雖沒有文字,但是生活的法規,表現在行為中;詩歌、歷史,在口述中代代相傳。可惜這些殖民地的文化,在統治者的眼裡,是一文不值的俗事。文化的差異,讓白人有優秀種族的驕傲,而被統治的,竟養成自卑的心態。奴隸是人類的天性嗎?如果『生而不平等』在殖民地是一個既定的事實,要有怎樣的重大事件,才能震醒被洗腦過的思維?
一七OO年代,南、北美洲,遠東各地的英屬殖民地,經濟欣欣向榮。為爭奪殖民地統治權,英、法在北美洲有多次的戰爭,英帝國取得優勢,但在財務上需要大量支援,英帝國於是向殖民地要求納稅。移民至北美的英國人,不甘於政府的苛稅,再加上原本爭取而擁有的自主權又被英皇奪回---英國人移民至北美洲,雖居於殖民地,但力爭自治權,免於殖民統治的損害,是幸運的佼佼者。不甘於『同樣都是白人,同樣都是英國人』卻有不同的待遇下,英屬北美殖民地於一七七六年,發表『獨立宣言』與英皇軍奮戰七年後,美國在人類的政治版圖上占一席之地。她的新生,刺激美洲其他殖民地:一八O三年,法屬海地宣佈獨立;一八二一年,屬西班牙的墨西哥宣佈獨立。
英帝國雖失去北美的屬地,但於一八一五至一八八O年間,她的屬地分佈全球:北美有加拿大,非洲有埃及、蘇丹、奈及利亞,印度、澳洲以及分散在各大洋的群島,當年她有『日不落國』之稱。藉由通商、協議、武力等手段,與印度、中國、新加坡(港口,不是國名)、埃及、澳洲都有往來。那時,白人的氣焰高漲:殘忍者有如西班牙統治古巴、墨西哥等殖民地期間,幾乎趕盡殺絕當地的原住民。英國人則常以改善殖民地生活文明,捨我其誰的態度自居。強迫灌輸宗教、文化和理念。殖民地『次等公民』的意識,假教育之名而執植根之實,殖民統治的損害,正是失去自我的價值觀。
一八OO年代,英帝國以鴉片打開中國的市場。一八三八年,清廷正視鴉片毒害民力而禁止鴉片進口。於是,英皇藉口向清皇宣戰,四年的鴉片戰爭清廷慘敗,與英訂立『南京條約』,一八四二年,香港成為英國的殖民地;同時,非洲有一半以上的版圖,被比利時、英、法、德、義、葡瓜分;美國也擴大領土:一八四八年,與墨西哥交戰,獲得加州。一八九三年佔有夏威夷。一八九八年,從西班牙手上接收古巴、波多黎各、關島、菲律賓。美佔有菲律賓,刺激鄰近的日本。她的愛國武士,理直氣壯地為國爭取土地、資源,開始她的殖民統治計劃。一八九四年,日本軍隊在朝鮮侵犯中國(清皇)軍人而引發戰爭。隔年,清廷割讓朝鮮、福爾摩沙(臺灣)給日本。在這事件之前,爾摩沙的外來政權有荷蘭、葡萄牙、西班牙;臺灣的治權由清皇拱手讓給日本。
歷經幾百年的殖民主義橫行,世界的政治版圖一再地改寫。沒有改變的是統治者的高傲態度,視殖民地為次等公民。經過幾百年這樣的次等教育,正是Achebe那位奈及利亞作家痛心的觀察:『你沒有自治的能力』---完全的自卑而不自覺。
版圖資源的爭奪,引發第一、第二世界大戰。戰後,聯合國公布殖民地統治者的法規:限定託管時間表,替殖民地獨立建國鋪路。一九四五年九月,越南愛國智士胡志明帶領,以美、法『獨立宣言』為理念基石,發表越南獨立宣言,是戰後首先獨立的國家。一九四六,美屬菲律賓獨立,一九四八,英屬錫蘭獨立,她於一九七二改國名斯里蘭卡。一九四九,荷屬印尼獨立,一九五三,法屬寮國獨立。一九四五年,日本戰敗,放棄臺灣的統治權。不幸,當年沒有一位『台灣的胡志明』帶領臺灣人向越南跟進宣布獨立,反而成為中華民國流亡政府的避難所。這個政權統治臺灣期間,實施戒嚴。多年來,在教育、公職、經商的機會上,普遍執行類似殖民統治的政策。有意摒除台灣人自主權的教育,漠視臺灣文化,真是台灣的不幸。
美國近代哲學家George Santayana說,那些不能從歷史記取教訓的人,終究會重蹈悲劇的。胡志明說,美『獨立宣言』有『人生而平等』,法『獨立宣言』有『人生而自由平等』,越南人不願意隸屬法國,越南人也有權利享受自由平等。Achebe 說,藉由『自己』的教育,不是外來統治者強加的偏頗教育,來瞭解自己的身世,國家的歷史,認清過往的癥結,才能根除被統治的迷思。自由、主權,要不屈不撓地去追求與維護。國家不能只求拼經濟,那正是統治者的設計。老百姓除了經濟的保障外,更要有自由平等幸福的權利。台灣人雖有敦厚溫雅的心胸,不也要爭取與外來政權彼此尊重的權利?雖有原諒和解的精神,不也要有歷史教訓的覺醒?
一本討論『知覺』的書在第一頁裡畫一個人、一個紅色四方形、一個橢圓形,問道:你看到什麼?我借用Gordimer的作家條件來發揮,進一步問道:你聯想到什麼?為什麼是紅色?為什麼四方形?那個人代表什麼…?只要我們關心,你、我都可以對環境產生警覺性。台灣正發生許多事:你知道台灣是什麼?台灣從哪裡來?台灣往哪裡去?為我們自己、為我們的子孫,我們都應該知道這些答案。但是我們的疑問被忽略了。質問吧,那是你的權利,也是民主公民的義務。給自己教育,像Achebe說的,只有這樣才能擺脫次等公民的心態。扳轉台灣的不幸,只能靠自己。台灣地位未定,台灣的前途由台灣人民的意志決定。警覺,慎重。

4/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