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7日 星期日

阿嬷的眼淚

7/10
謝謝來訪的網友,留言的或不留言的。反應最熱鬧的一篇,因為眼淚、親情?
孫子上一所住家辦的托兒所,一個星期兩天,一天三小時。經過四個星期後,他已經習慣「學校」的環境。不哭了,讓我們比較放心。
Science is simple。是學校的課程之一,吹泡泡,做泡泡。你可以做一個「四方形」的泡泡嗎?兩歲多的小孩應該是不懂這些的,但是聽得懂多少算多少,他一聽到「泡泡」眼睛都亮起來。在樂趣中學習最重要。
接下去希望他「習慣」一整天的課。這樣照顧他的我,才放心回台灣探望父母親人。
如果你有興趣,吹一個四方泡square bubble吧。

http://www.stevespanglerscience.com/experiment/0000016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6dVezyq2oA




以為不再輕易流淚
離家離鄉離國
每一個轉折都以哭泣陪伴
透過迷濛的淚水看到人間的無奈
從黑髮走到灰髮
以為看盡人 世的滄桑
或者 多少領略
有淚不輕彈的悲愴
***
答應媽媽每天送你上托兒所
知道那將是困難的任務
但是
沒想到會是那麼心酸
兩年來幾乎沒看過你哭鬧
觀望中學校的遊樂會是多麼迷人
但是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
你難分難捨的哭泣
讓阿嬷心疼得陪你流淚(又怕讓你看到)
哭聲中
聽到你的害怕
聽到人間原始的寂寞
當同事問起你的第一天
阿嬷忍不住好幾次的眼淚
***
今天
你我的眼淚少了 這是好事
我慢慢地等
不急
按你的腳步 適應
阿嬷珍惜送你上學的體驗
更細膩的母愛自然由生
雖然哭泣
眼淚中
阿嬷看到你嘗試的勇氣
阿嬷不捨
於是哭了
***
流淚不因自己
有淚輕彈
也是幸福


3/4/10
算是孫子步入兩歲的大事。
3/9/10
Evan兩歲上托兒所,我與他的心路歷程手記:第一個星期,哭了四個早上(長短時間不同)。第二個星期,昨天生病由另一位阿嬷照顧。今天,上學前半小時,他開始緊張,想到就唉唉叫兩聲;進入教室,態度比上星期好很多。我跟他說再見時,「沒有哭」;指著他的小被被要抱抱。這麼乖巧倒讓我的眼眶紅了一秒鐘。我們倆都進入情況啦。
4/4/10
沒有哭只是暫時的。第三個星期,未出門就哭。索性求他的媽媽,暫緩吧。於是兩位阿嬷一人兩天。最近他們找到一個相當滿意的home daycare,可能先上兩個半天。(時間未定)
7/10
謝謝來訪的網友,留言的或不留言的。反應最熱鬧的一篇,因為眼淚、親情?
孫子上一所住家辦的托兒所,一個星期兩天,一天三小時。經過四個星期後,他已經習慣「學校」的環境。不哭了,讓我們比較放心。
Science is simple,是學校的課程之一,吹泡泡,做泡泡。你可以做一個「四方形」的泡泡嗎?兩歲多的小孩應該是不懂這些的,但是聽得懂多少算多少,他一聽到「泡泡」眼睛都亮起來。在樂趣中學習最重要。
接下去希望他「習慣」一整天的課。這樣照顧他的我,才可以回台灣探望父母親人。
如果你有興趣吹一個四方泡吧。

http://www.stevespanglerscience.com/experiment/0000016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6dVezyq2oA

2010年2月11日 星期四

不讓思想閉塞

每星期四,車庫前的空地,總有一份免費的本地報紙,內夾一小本全美發行的USAToday週末刊物。前些天隨手翻閱時看到一則報導。一位廣播界頗有名氣的節目主持人,Tavis Smiley,去年底跟隨美國務卿希拉蕊克林頓的工作行程,做一個比較深入的紀錄片採訪,將在全美的公共電視台播放。Mr.Smiley以一篇短文概括重點:他看到她工作的複雜性與辛苦;她處在複雜現實的政治圈裡不忘個人的溫馨人情,面臨國會對阿富汗派軍的緊張聽證會,她不忘趨前與一位剛喪妻的委員問候寒暄;往NATO(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總部Brussels(布魯塞爾)的機上,電視播放的是一直不遺餘力批判克林頓夫婦作為,長久與民主黨對抗的Fox頻道;機上,她主動到記者團座區接受記者即席採訪,回程時又與記者分享比利時的巧克力;但文章結尾不忘提醒讀者:今日的美國是集多面文化、人種的國度;他說,你看到的(文章、節目的內容?)與你得到的(實地的場景、人事?)有時是不一樣的。他有這樣的疑問:不知美國務卿克林頓有沒有意識到隨行的記者團都是白人,而機上的空服人員(在勤的軍人),全都是黑人。
這種現象可以「羅馬不是一日造成」來解說。而達成的「羅馬境界」也可有正反兩面的不同。一位三十多年經歷媒體數不盡「雞蛋裡挑骨頭」評論的政治人物,畢身的歷練造就她與媒體保持常態的溝通。在公開場合以一定的風度、幽默、姿態,據理以爭;認清她與媒體各有專業的立場,不同的觀點,互相尊重。發表言論不以說教的姿態向百姓申訴。反觀馬總統在執政黨國會多數之下又以搏鬥方式通過「地方制」修法案後,在國民黨內部會議亢奮地握拳:「這才像個黨」;衛生署長楊志良在同一會議裡批嗆民眾與媒體理盲、濫情的行政態度;兩者相比,台灣的政治人物還有一條很長的歷練路,才可造就成熟的「羅馬境界」。中華文化教育下的官員多以「父母官」自居,在民主的台灣也有這種刻意營造的父母官氣氛。專家學者對於如何做父母,常有新的理論,特別強調兩代之間的溝通與尊重;台灣政治環境轉變,以父母官自居的行政人員已不合民情,又豈可執意獨行?
我曾經誤判:歐巴馬不會當選美國總統。理由是美國人還不能面對黑白種族問題。雖然誤判,但是根據的理由還是普遍存在的問題。處在多數人種的少數人種(比如Mr.Smiley,他是黑人),觀察所處的環境多少是比較敏銳的。二十年前,即使在擁有言論自由的美國,也許根本沒有像Mr. Smiley的媒體人物;而這樣公開地反應種族不等現象,更是少見。二十年前的台灣,內閣閣員,有台灣人任職?戒嚴時期媒體敢公開批評政府?人類經過幾千萬年的演化,而近萬年來,各種族群也因生活環境不同而有不同的文化演變。言論自由是人文社會演化的成果之一,生活在這樣的社會是幸福的;但是這樣的幸福感有時會因習以為常而失去對它的珍惜。「谷歌中國」因駭客入侵「谷歌中國」的內部軟體作業,緊急宣布退出在中國的營運。許多中國網民到她的中國總部門牌前獻花哀悼,結果被警衛以「非法獻花」處理。(中國超越法律的臨時條款,又一例!)
Google公司的舉動讓許多媒體、跨國企業與經濟學家爭論此問題核心。「時代週刊」的Zachary Karabell認為「谷歌中國」不能打入中國網路市場而找退路,並例舉在中國營運成功的企業:耐吉、肯塔基炸雞、微軟、英特爾。這些公司所賣的產品基本上是消費品,但Google的搜尋是資訊、思想的知性交換。Google作風一向秉持「Do no evil」。在中國政府反對個人有思想自由的政策下,她終於領悟到在中國營運,若不能超越惡政,也不當屈服於惡法而助紂為虐。有人預測以後的網路將有兩個世界:一個是中國政府監視的中國網路,一個是沒有中國的世界網路。如果這樣的猜測成為事實,最大的損失當是中國境內想要突破思想被控制的人士;自由世界正在替他們的未來惋惜時,嘿,他們說:「我們只好翻牆去看世界!」中國政府以各式軟體(暱稱防火牆)篩檢民眾的網路來源,因此有「翻牆」的軟體來對付。「新聞週刊」引述一位歷史學家,David Landes說,沒有自由思考的心靈,很難有自由競爭的經濟市場。面對中國經濟「突飛猛進」的現狀,「新聞週刊」提問:沒有個人思想自由的中國,可能成為富有的國家嗎?又進一步解釋今日的中國人民生產毛額相當於三十年前的美國;三十年來美國的社會改革有:女人有投票權、人民直接選國會議員、取消種族隔離政策…,民主路線成為她二十世紀稱霸世界經濟的基礎。沒有改革,中國可以走思想封閉路線而成世界經濟強國嗎?
「阿凡達」影片創世界票房新高,而影評包羅萬象,有宗教、白人稱霸、歧視女人、企業貪婪與自然共生等。一個假想的科技電影引發各種不同的評論,讓人何等歡躍!根據「紐約時報」,中國網友把電影裡地球人暴力奪取「潘朵拉星球」的惡行與中國政府為建設公路、水壩,強令百姓遷移的舉動相比…。此片(平面版2D)在中國放映不到兩星期,當局強令下片,以「孔子」一片取代。孔子何其無辜!在中國經營電影院,個人沒有經營的決定權?消費者的欣賞權利也集體被剝削了。唉,「羅馬不是一日造成的」,很難想像中國富有的遠景!
強令思想閉嘴會引起反彈的。世界正在看沒有「谷歌中國」後的中國政經發展,許多人等著看熱鬧。「翻牆」是一種反擊,不讓思想閉塞。

2/11/2010

追蹤:Newsweek Feb.15,2010.
China's 3-D Nightmare一文,最後一段話:Chinese officials had better get used to such unhappy parallels. Like the Na'vi, ordinary Chinese fought back against Beijing's decision to yank Avatar. The film-with its dangerous overtones-is now back on thousands of Chinese screens.
為了百姓生活的選擇自由,翻牆、發聲的行動是必要的。

2009年11月1日 星期日

記憶中屬於水的歡笑
水珠 夕陽 灑落一地虹彩
水梯上 暫時地 淹蓋 中年沈重 臉龐
笑聲陪伴衝浪的驚險 登高的浪尖
笑聲陪伴午後的水戰 記憶童真的歡笑
冬天熱湯 夏天冷飲
冬天泡澡 夏天沖涼
咖啡 濃茶 汽水 冰棒
水 滑潤生活情調 幸福人兒
沙漠岩地 奢侈地 千萬加侖
日夜滋潤 茵茵果嶺 荒唐
有水 無水
一如天堂地獄 決然
鄰家草皮 雨天 定時噴水
水霧牽動 迷濛悸動 遙想
貧窮 乾凅河床 乾渴的人兒乞求水珠 哀嘆鄰家流失甘泉
污染河川 剝奪 飲水權利
污水 奪命殺手 可憐初生嬰兒
人類 殺手幫兇
二十一世紀 覺醒 覺醒 二千多年來
地球淡水量不變 人口增加三十三倍
人口增加 水質優劣 自古以來不以公平分配
鄰家飲水 澆花潤草 噴灑消暑
貧窮 落後 飲水渾濁 生死在飲與不飲間跳動
讓它 讓它 水 刻畫童真歡笑
水珠 灑落一地虹彩 歡笑 創造童年記憶
噴灑 丟棄 駐足三思 人類污染 警惕
洗手 刷牙 沐浴 嘩啦嘩啦 清涼之際
莫讓它白白流走 一開一關舉手之勞
洗菜 回收澆花 多一事得心安
優渥自來水 不論自費公費 人類救命之物
能省則省 一小杯一大壺
切記 切記 他鄉貧困乾渴
煎熬的人兒 滴水都是救命甘泉

5/18/08

2009年9月27日 星期日

打破習慣的意外收穫

自恃著身體無大病痛也抱著只想吸收「重要資訊」的貪婪雄心,養成看不起軟性書籍的偏見,對於圖書館閱覽室裡那本名為『預防』的雜誌,從來沒正眼瞧過。無意間看到這期封面上的大標題:好眠:如何讓你一輩子不再愁失眠;好大的口氣,我心裡這樣想著,又好奇它到底有什麼良方,居然敢「保證」治好失眠症---這個沒有實質上的病痛卻折磨著無數在黑夜裡數白羊、數黑羊,聽心跳、聽秒針,仰睡、左側、右側、趴著睡,都不對勁的疲倦人。記得多年前在職場上應徵時有人問若身兼數職,工作的進度又有時限,我怎麼安排時間來完成任務?我說晚睡或早起,減少睡眠來騰出多一點時間。哈,好傻的答案,你若這樣笑我,你就對了。根據那篇文章的作者,生活步調變得太緊湊,又有外在環境的壓力下,許多人第一個犧牲的就是睡眠;但是他說睡眠不足卻是百病之源:它會影響體重---因為容易嘴饞,長期睡眠不足的人有過胖的趨勢;它會讓你脾氣暴躁,抵抗力減弱,長期睡眠不足會有高血壓,第二型糖尿病的危險;它會讓你反應不夠靈敏,情緒容易失控,長期之下會有憂鬱症。哇,這麼嚴重的後遺症,讓我不禁同情起那些長期睡眠不足的人。作者有三個『偏方』:穿襪子睡覺,按時作息,漆黑的臥室,他特別強調電視、鬧鐘、收音機上的亮光都要避免。我有腳冷難眠的經驗,冬夜,我常常坐在熱水槽上享受五至十分鐘的暖腳養眠功,效果很好喔。至於臥室燈光問題,有一些困難,有些人房間若沒有「時間」會睡得不安穩怕睡過頭,但是電子鐘有亮光,怎麼辦?在寂靜的夜裡,傳統二根針的鐘會擴大時間走路的聲音讓許多人受不了,有過拆除電池讓時針停擺的經驗。怎麼營造『漆黑』?我沒有答案,你家的臥室,你的睡眠,由你作主!
我不知道作者的三個偏方是否真能保證你一輩子好眠,但是失眠起於一種心理狀態,恐怕從心理上抓病因也是治療的方法之一。睡眠是與生俱來的能力,不僅是人類求生存的基本,根據近年來科學家對腦進一步的研究報導,睡眠時間也是人類學習的主要時段。一天二十四小時裡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人的睡眠期,雖然科學家還無法告訴我們為什麼人類需要睡眠,但是他們知道,當人在睡覺時卻是腦神經熱絡反應的活動期---顯示腦正處在學習的狀態中。他們說腦休息的時段只佔全程八小時睡眠的五分之一;科學家說想不當傻瓜,就不要犧牲睡眠,因為睡眠足,學習易,也會讓你思力強。
在你的習慣生活中添加一點花招吧,信不信由你,這樣做可以刺激腦細胞生長。我們都已知道學習新的技巧、知識會刺激腦細胞成長,即使對象是八、九十歲的老齡。許多專家勸告我們活到老學到老,但到底學什麼才能起刺激的作用?這本雜誌的另一篇作者說,根據最新的研究報導,不需要學什麼高深專業,只要日常生活行為多少異於習慣即可。比如慣用右手刷牙,改用左手吧;心血來潮改走另一條路回家;如果你一向愛玩猜字遊戲,換個口味做做『數獨』吧;當一次冒險家去吃從來沒試過的餐廳,點一客異國風味餐;吃膩了紅燒,隨便抽取一張食譜,拿著菜單到陌生的超市買食材…。就這麼簡單?!看完這篇報導決心試它一星期:星期一,上班的路上故意在另一個街口轉彎,哇,原來那裡的房子比較高檔;星期二的晚上與丈夫、兒子去聽財務講座,主辦單位提供免費晚餐。(我們想讓第一年賺錢的兒子有理財的概念,邀請他,沒想到他一口答應,也讓我們驚喜。)雖然講座的內容讓我們失望,兒子說換來一頓豐盛的晚餐有什麼好埋怨的!不僅免費,還讓我們三人有意外的『親子』時間;星期四,第一次將兩個月大的孫子放在車內到機場接姪女,姪女一上車竟然問我有孫子在車內,開車會緊張嗎?當然囉,一個完全依賴的新生命在你的車內,心態是不一樣的;今天星期五,一家六口加上姪女將回來聚餐,姪女帶來美國南方口味的燒烤而我決定不再煮孩子愛吃的老菜單;以實驗花招為偷懶的藉口,將到住家附近新開張的日本餐廳買盤壽司、握捲。美式燒烤、日式料理加上生菜、酸菜草菇、玉米濃湯、麵包,哦,還有啤酒,省事又創意。
我不知道這一星期來的花招實驗是否刺激新的腦細胞生長,但是看到陌生街口的房子,眼睛一亮;把孫子送回家鬆一口氣,以後可以放心帶他出門訪友;額外地多一個晚上享受與兒子的談笑,還是別人送的晚餐呢;想到今晚不必煮得油光滿面而是淡妝雅服的赴宴心情,真是輕鬆。一個星期下來,感受到不一樣的心情,愉快啊。一本五、六年來不瞧一眼的雜誌,竟帶給我生活上的轉境!嘿,且慢,伸手去拿那本雜誌的當下,我不是已經『先』打破了習慣的架框嗎?原來給自己一些輕鬆的調味劑,軟性的資訊也很可愛啊。
這篇文章只是生活回味的小文,請讀者不要當成生活醫學上的偏方。偏方從來不論對錯,我的妙方也許是你的毒藥,果真如此,你大可一笑置之,千萬不要太認真。

5/11/08

2009年9月8日 星期二

餓肚子的嚴肅面

有些人三餐是照著時間進行的,習慣性地時間一到肚子就餓;逢年過節,會有不少人『每天大魚大肉的,今晚來個清粥吧』;當然,日常生活中有人做這樣的選擇『中午吃太多,晚餐不吃了』;也有不少職業婦女回家的路上這樣思索著:『冰箱裡那隻雞煮什麼口味好呢』;『不想煮,出去外面吃吧』,不少體貼的丈夫遇到太太偷懶時會這樣建議。生活上對於食物的來源,吃什麼,買什麼,已經是行之已久的例行公事,在不於匱乏的社會裡,對於食物想到的總是怎麼將食物成為美食而不是怎麼去求得食物;雖不至於天真地以為食物是輕而易得(工作賺錢的辛苦,人人有難唸的經),但只要花時間市場走一圈,食物就在伸手買得到的範圍內。是因為抱持著這樣的心態吧,當我買了一星期的食物從超市回家的路上,聽到收音機討論目前令人憂心的世界食糧危機狀況時,我相當吃驚,想著特地為自己買的甜食還真有些難為情。糧食危機,這到底是怎麼回事?該是我從豐富美食的象牙塔出走的時候了。
當然你可以說別傻了,自有人類以來,食物的取得一直都是生活上排除不去的掙扎:遊牧民族終日追逐獵物;農業初期粒粒皆辛苦的勞動,遇到旱災水災除了祈雨求神之外一籌莫展,飢餓的忍受是日常的體驗;中古世紀歐洲的災荒人禍歷史有詳細的紀錄;即使是二十世紀初期,天災造成糧荒,在極端的飢餓下蘇聯有過人吃人的悽慘。這些糧荒的黑暗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在一位植物學家Dr. Norman Borlaug的研發下有了轉機,他研究出枝莖短小,麥穗增加,抗害力增強的多種類麥種,以此麥種加上改良的肥料、農藥並用,人類第一次在食物的戰場上取得優勢,一九七零年他因此得到諾貝爾和平獎,他說一個國家不可能在百姓貧窮與飢餓的情況下取得政局的穩定。農業歷史上有名的『綠色革命』在印度實驗成功後推廣至亞洲、拉丁美洲以及中東的國家,致使這些較落後的國家也能達到自給自足的基本量額,更讓美國穀類的生產量超過需求量。但是好景不長,二十多年的豐收在人口激增,土地過份開發水土保持不良的壓力下加上全球氣候冷熱轉型的威脅,食糧的收割不再是歡喜的豐收。科技起飛經濟轉型,全球貧富懸殊的現象越發激烈,綠色革命經過二十多年發展後遇到瓶頸:植物改良有它本身的極限之外,加上改良品種務必施肥農藥並用,一般農家百姓負擔不起這些開銷而放棄,農耕成為資本家經營的大生意;二十多年來密集使用肥料農藥的結果,土質生態污染嚴重,影響新生代的健康,這是綠色革命始料未及的悲劇。
糧食來源匱乏,市場上勢必漲價,一些本來生產量過剩的國家,為了保持國內物價的平穩,她們立法限量食物的出口,她們不再慷慨地以食糧救貧,飢荒於是又成為貧窮國家的掙扎。一九七四年,食糧危機成為世界性的話題,聯合國第一次舉辦世界食糧論壇:同處於一個地球,工業起飛的國家與貧窮的國家,在天然資源的應用上應該如何分配才不至於因為物質危機而發生搶奪的戰爭。世界人口成長與財富成長的分佈一直是國際關心的問題:貧窮國家成長的是人口,工業國家成長的是財富。當時全球大約有五億的人口處在飢餓的狀態下,在非洲、亞洲以及拉丁美洲每星期大約有一萬人死於飢餓;西元二千年時『商業週刊』曾論及印度稻米儲量有百萬噸,但是印度每天有五千名兒童死於營養不良。這些資訊現在讀起來既遙遠又陌生,但今日的食荒是怎樣形成的?為什麼情況嚴重了?作為一個個體我有什麼責任?
如果你注意一下近日的汽油危機,你將會聽到美國、加拿大原本種植食物的土地改成種植玉米;美國生產的玉米已有三分之一加工之後成為乙醇,做為車子的燃料來取代汽油的短缺。雖然有許多人呼籲食物的第一要務是人類的食糧不能另做它途,但只要人類的交通依賴汽油為動力的方針不變,任何動力的發展將永遠是人類的挑戰;贊成黃玉米加工成乙醇的人堅持油荒比食荒對人類的和平有更大的威脅。從今日的趨勢看來,玉米將不再只是便宜食物的代稱;如果你注意一下近日食糧危機的消息,你也將聽到中國、印度是這個事件不可避免的主角。這兩國百姓經濟狀況改善之後,他們對於食物有了選擇的偏好,穀物不再是唯一的主糧,購買牛羊雞鴨肉成為中等階級的象徵,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兩個國家加入原本已經為人詬病的歐美肉食習慣。根據報導,市場上販賣的一磅牛肉需要二十磅的飼料去餵養。想想看我們一人一年消耗的肉食,需要提供多少的穀類作為飼料?若種植這等量的穀物又可填飽多少人口!
去年正開發的國家支付的糧款比往年增加百分之二十五,是多年來不曾發生的現象,而這種情形在可見的未來並沒有改善的良策。越南,世界第三大米糧出口的國家,已經限制米糧出口來緩和國內的通貨膨脹;中國,世界穀類產量第一的國家,已全面限量麥、玉米和稻米的出口。美國烘焙公業要求農業部限制麥類的出口。許多依賴穀類進口或依賴聯合國救濟的國家,正面臨百姓因不滿飢餓而起的反動,海地、埃及、孟加拉已有食荒示威而發生死亡的悲劇,糧食危機引起的物價上漲將讓窮人更加買不起食物。世界糧食銀行估計從墨西哥到葉門,全球將有33個國家面臨社會動盪的危機。
這麼嚴重的世界問題,微小的個人能做什麼呢?不要浪費該是最基本的自我要求吧;能夠選擇餓一餐,能夠選擇魚肉清粥的生活與貧窮人家相比真是一種幸福,但是飢餓的感受不是靈性的自我追求而是千真萬確的殘酷事實。一九七四年有心人士曾提出生活在富裕國家的百姓要自問:世界性的食糧危機個人是否要負起道德上的義務去幫助貧窮的國家?撇開道德,以個人的私利而言,在地球縮小的今日,是否會因某國的政治動盪而自身的財富安全受到挑戰?當年一位經濟學家就曾預言也許貧窮的國家有一天發展核子武器,富裕的國家因而受到威脅,很不幸,看看今日的北韓、伊朗,不正是如此而讓許多國家坐立不安。
該是我走出富裕的象牙塔,關心社會上貧窮的問題,引發朋友一起來關心同情。親愛的讀者,您的看法呢?

5/4/08

2009年8月15日 星期六

達賴喇嘛在西雅圖…

前言:「西藏」是以前臺灣教科書的用語,圖博是她母語的音譯,我選擇稱呼圖博。

四十九年前,因中國政權入侵,達賴喇嘛帶著十萬圖博人逃離圖博,四十年多年來他被中國政權宣染為大中國統一的破壞者、分裂家,是中國與圖博之間所有紛爭的製造者;另一方面,將近五十年的流亡期間,在西方的自由世界裡,他得到諾貝爾和平獎、大學榮譽學位,他致力於愛與和平的宣揚,不論宗教背景,任何一人都可藉由他的著書認知人類的靈性,他普遍受到民主國家的尊敬;經由他的書,學習自省,看到別人的掙扎,看到自己的缺點,同時也看到希望。我以為佛家的「立地成佛」是一段長遠的學習路途,眾人終極一身也許都達不到這種融圓的境界,但依循他平實的理論在生活上體驗力行,即使得到的是短暫的開悟也很讓人自在快樂;他於四月十一日蒞臨西雅圖,近在咫尺,但我選擇做一個旁觀者,從眾多的報導中分享參與者的接納、澄清、排斥與感動。
散播憐憫的種子是這次活動的主題,是由一個名為「憐憫種子」的組織主辦的。一年多的策劃選在達賴喇嘛流亡週年的時間點上,政治的因素當然存在,但是主辦單位強調這五天的活動不談政治(終究不能避免記者追問三月間圖博示威的感觸,他特別為此召開記者會),不談宗教,請大家放開心胸聆聽達賴喇嘛與其他專家論者的生活智慧;人與人之間不論識與不識,朋友或敵人,相處時如何將同情與憐憫在日常生活中體現?如何在幼兒的心中種植憐憫的種子?父母子女、老師學生、政治家、生意人、律師、醫生、工程師、售貨員,各行各業若在一天的開始付出一點關懷別人的心,在一天的結束時,內心的安詳將會讓你得到好眠,而好眠是另一個美好的開始;生活的大原則不必用華麗的字眼來襯托,他幽默中帶點滑稽,不擺架子不賣弄博學,讓聽者景仰卻又不失自在,他與最近來美訪問的梵諦岡教宗相比有絕然不同的風格。根據報導,這五天的論壇氣氛室內不時爆出滿堂的哄笑,說到情深處又讓人眼眶含淚。在笑與淚之間聽者回顧自己的言行而有所警惕或熱情地立下心願:與人相處要多付出一點耐心。同情的種子正在散播…。
很難想像他是紛亂的製造者,不僅中國政權這樣批判他,在另一個國度裡,當華盛頓大學頒發榮譽學位給達賴喇嘛的同時,西雅圖的一群中國人也不落人後地在校園內的「紅場」示威。地上有擴音器高分貝的指責,天上有飛機掛著布條:達賴喇嘛的微笑迷人,但是內心醜陋。他們心目中醜陋的達賴喇嘛,卻是華盛頓大學校長、教授、董事們心目中的英雄,尊敬他終身致力於和平的追求堅持而不屈服,頒發榮譽學位推崇他是「希望的象徵」;一位就讀於華大研究所的中國學生說:「中國愛圖博」,問題是「圖博愛中國嗎?」;也有一位在微軟公司上班的中國人說:西方媒體把圖博問題簡化,把達賴喇嘛的形象美化,事實上中國「解放」圖博後,他們的生活才開始平穩。一個個年輕人的面孔在盛怒叫囂下指責西方媒體偏頗,故意打壓中國人。他們到國外留學,七、八年自主開放的生活,美國的民主文化竟然不能在他們的內心引燃一些同情的火花。我倒不反對示威這個活動,當臺灣第一次民選總統,中共用飛彈恐嚇臺灣,當九二一大地震,中國阻撓世界紅十字會救援臺灣…,我多次地在西雅圖的市區拿著一中一台,臺灣加入聯和國,臺灣加入WHO(世衛組織)的牌子示威遊行。為了理解這些中國人的憤怒,我花了時間瞭解圖博的歷史,這些資料讓我越看越同情圖博的處境:自從一九五零年一月中國解放軍駐進圖博後,圖博失去的不僅是政治立場,她的土地被污染被霸佔,百姓被屠殺,母語被噤聲,教育被綁架,文化被摧毀,宗教被禁止;解放之後,中國人民多了一塊人間淨土,卻讓圖博人失去在這塊淨土上代代延續的文化意義。在西雅圖的中國人說中國愛圖博,這是怎麼樣的愛?耳邊響起「我把你們當人看,教育你們…」,不由自主地打了一個冷顫,一個政治人物以高姿態處理政策時,受到不平等待遇的族群,他們積壓的不平就像活火山,必定會有不定期的激烈抗爭。達賴喇嘛說政治政策本身不是骯髒的活動,但是執行任務時政治人物若缺乏同情憐憫心,政治將成為殘暴的酷行。我納悶這些示威的中國年輕人看到西方與中國正反兩極的輿論時,難道內心不起疑問?沒想到要冷靜地做思考?深入地做比較?為什麼德英法的政治領袖發起拒絕參加奧運的開幕式?為什麼巴黎倫敦舊金山一連串示威者阻撓奧運聖火的傳遞?為什麼圖博三月間喇嘛的和平示威演變成暴動,而北京政權竟以軍警鎮壓?一方面指責西方的媒體,另一方面是否也要審視北京政權的國內外政策,做一個獨立思考的判斷。
這問題實在是出在中國愛圖博,中國愛臺灣的謬論上。根據四月二十一日新聞週刊的「世界觀」作者Fareed Zakaria的觀察,中國人民責怪北京政府處理圖博事件手腕不夠嚴厲;中國共產黨在經濟政策上加入資本主義的行列之後,北京政權很機敏地以大中國的民族國家主義來取代被拋棄的共產精神,今日中國人民在經濟的活動上比較自由,但是也被馴化成共產黨的愛國工具:在官,有政權上粗魯的反分裂法,在民,有被鼓舞的集體愛國情緒,兩相呼應之下,過去中國百姓反日反美的熱切行動在中國政權的操弄下像野火燃燒幾乎不可收拾,這些在西雅圖示威的中國人不就是大民族國家主義下被煽動的集體盲目!至於圖博的前途,多年來達賴喇嘛一直強調:圖博只要宗教、文化以及地方政治上的獨立,圖博不要求國家的獨立…。散播同情心的論壇言猶在耳,在西雅圖示威的中國人啊,如果中國愛圖博,那麼請以圖博人的立場去感受過去近五十年他們在中國解放軍下的命運。如果你真能以圖博人的立場去感受,一顆同情的種子將在內心生根,你將不再那麼氣憤,因氣憤只會增長你的盲目而世人將因而對你更側目。舉觀世界,同一民族可以「分裂」建立不同的國家,同一文化的根源,也可以「分裂」建立不同的國家。「分裂」是繁殖是延續,是生命的自然現象,把此觀點用在政治上--民主生活是離不開政治的--讓憐憫同情取代大 民族統合的不切實際,所謂的大民族統合,那只是中國政權用來駕馭百姓的權術。北京政權是不會這樣教育你們的,如果你真愛自己的國家,請擺脫集體思考的模式,請踏出獨立思考的第一步並帶著同情憐憫的心情上路吧。共勉之。

4/27/08

2009年8月2日 星期日

尋找兩人的幸福

在路上看到年輕人親暱地形影,不會多留意一眼,看到一對老夫妻手牽手散步講話卻會讓我多望一眼,為什麼?當我年輕時,我以為愛情是年輕人的專利,老年人談什麼戀愛?再說老年對當年的我而言是遙遠陌生的話題。曾幾何時,我由年輕進入中年,而當年我以為是老年的歲數,六十,現在許多人認為那是中年;以我今日的心境看愛情,毫無疑問地,談戀愛與年齡無關。有一天在超市遇到一位多年不見的同事,她守寡二十多年,七十多歲的她滿臉笑意的說,嘿,我交了一位男朋友。一頭銀白的髮絲,在刻意修飾的臉龐下,散發喜悅也流露些微的羞澀;我當然替她高興,但也感到有趣。有一部電影:「Something’s Gotta Give」(愛你在心眼難開),過了中年也可以生活在那樣的嬉笑怒罵,放任在痴與傻的愛情風暴裡;也許在歷經滄桑之後,我們更懂得堅持自己想要的情愛,覺悟尋找快樂不再是罪惡負擔;但電影中的熱烈戀愛之後,在現實生活中怎麼保持情愛,應該是結婚二、三十年以上的夫妻比較切貼的思維吧。
最近與先生到書店喝咖啡聊天,瀏覽新書時看到「Happiness For Two」。作者Alexandra Stoddard是一位六十五歲的成名作家,已出版二十五本有關生活藝術、智慧的書籍,此書以「愛人」稱另一半,有點「膩」,我覺得不自在,還是台語的「牽手」來得含蓄傳神。講到含蓄,我卻有些怨言:最近常到女兒家照顧孫子,先生下班後有時也會過去探訪,進門看到我在煮飯也不打招呼逕自與女婿、女兒、孫子招呼;第一次他這樣,我當場抗議,「嘿,太太在這裡你沒看到嗎?」他顧左右言它;第二次,我忍下來,回家後問他是不是在女兒家,太太就不存在?他的回答:在別人家「不好意思嘛」。唉,何必那麼含蓄啊,東方的男人!可以過來拍拍我的背,或說一聲:嗨,太太,這不是很自然容易嗎?我並沒有要求熱情的擁抱啊。他恍然地說對不起他只想避開不好意思的尷尬,沒考慮太太的感受。含蓄本身沒有惡意,經過雙方的解釋,含蓄的表達方式可以折衷,重要的是情意要傳遞。沒錯,溝通就是夫妻間保持感情往來的管道,我若儘是放在心上忍耐,只會對他產生愈陷愈深的排斥,男女對情愛的要求不同,因不同造成誤會若長久無法抒解,夫妻的情愛有時很無辜地被淡化了。不要讓一時的生氣累積成長久的誤解,我們的幸福與否,是一念之間的抉擇,但抉擇之後要靠自己去落實。
亞理斯多德說的好,生氣時針對事實,找對對象,針對理由,找對時間,更需要在發洩情緒時適可而止,不能得理不饒人。夫妻同處一屋簷下,幾乎沒有距離可言,肢體、語言上發生磨擦不可避免,生氣不見得是破壞,端看我們怎麼生氣:語氣的選擇,態度的表現。同處一屋簷下沒有距離,如何處理隱私?還需要時時刻刻情影不離嗎?作者認為尋找兩人的幸福,不是講究如何有效管理時間,一般人認為夫妻分工差事:接送、買菜、洗車、洗衣店、郵局,也許可以省一些時間卻不是放慢腳步享受一起生活的選擇;放慢腳步體驗生活這點很好,至於一起做差事依我看是浪漫有餘不盡實際。我曾看過另一位作者的夫妻相處之道:一星期約定一天共同活動,其他的日子各自安排,但是每天晚上在特定的時間裡兩人放鬆心情,喝茶喝酒喝咖啡任君所好,互道一天的生活心得。這種安排很吸引我而我們也朝著這方向適應,保持個人的生活空間以便退休後一天二十四小時同處一室時有喘息悠遊的自在,也製造一些新鮮感刺激夫妻的情愛。雙方各自追求屬於自己的幸福,再找一個時間分享兩人的幸福,這樣也許會更互相尊重個人的隱私,不至於讓形影不離的情愛膩得淹沒自我。
一位朋友因職業的關係接觸許多空巢的夫妻,她曾經很感慨地說,有許多夫妻孩子離家後,成為無話可說的陌生夫妻。他們往後那一大段日子怎麼過?真可惜那曾有過的姻緣。空巢期,夫妻雙肩正卸下育兒的重擔,尋找專屬他們幸福的時刻,開啟嶄新的生活規劃。曾經看過報導,日本一些男士退休之後整天在家讓他們的另一半不能適應行影不離的親密關係而要求離婚;成家、立業、育兒的風暴奮鬥期都安然度過,反而在晚年的老伴期要求分手,真是無奈的殘酷啊。兩人相處,生活要有規律也要能伸縮性地互相配合,不要讓習慣牽制成為無趣單調。前些天一對夫妻興高采烈地訴說雨後打球的窘狀,泥巴裡揮桿,小白球噗噗地只飛一呎,十八洞下來,球桿衣服都是泥巴。我回說,很好啊,難忘的經驗也是你們日後球經的美好回憶。「嘿,怎麼難忘,我要趕快把它忘掉,滿身髒兮兮地,我要她把所有的球具洗乾淨」。但是這位太太比手劃腳地形容當時的樂趣一點都不在乎要洗兩人的球具。一起打球卻有不同的反應,顯然這位朋友比她的先生在生活樂趣的創意上活潑多了,快樂的感受自有程度上的不同。不按牌理的創意生活,瘋狂的經驗輕易地在規律的步調裡掀起波痕,波痕推進擴大而至於平靜,平靜之後何妨再來一次創意的瘋狂!
許多婚姻專家都鼓勵夫妻不定期去體驗「瘋狂」的活動,一些平常想都不敢想的活動,這樣不僅會讓個人覺得年輕,也會讓婚姻年輕。沒錯,在規律的生活下,安排一些意外的活動,歡笑會甜蜜些,記憶會深刻些。試試看吧。

4/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