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7日 星期三

訴不完的移民心聲

偶然生為亞裔人:The Accidental Asian by Eric Liu一位ABC的成長心路。作者的父親來自臺灣,母親是香港人,他曾經為前美國總統克林頓寫演講稿。
年輕的時候,拎著兩個皮箱戰戰兢兢的(或是意氣英發的?) 漂洋過海,有沒有想到給自己安排了一條流浪的不歸路?而我們的下一代,在毫無選擇的情況下,成為一個在異鄉的少數族群,他們不是白人,他們不是臺灣人,他們是黃皮膚的美國人。從嬰兒到成人,他們尋尋覓覓,為的是定義自己的身份。每一個成長的過程,都不免要與所處的環境有一番比較,一番掙扎,尋找一個容納的角落;尋找定位不只是年輕一代的負擔,普遍第一代移民的心態是,堅持不忘自己是臺灣人,不奢望在美國社會企求認同,只努力在臺灣人的社區建立聲望,自認終其一生是失根的蘭花;而第二代渴望與同學同僚認同,極力地要證明自己是道地的美國人,排斥特殊性,嚮往同化。兩代各自尋找基地,為游離的心植根。第一代的形象有時在第二代力求同化的過程中,被忽略而定位了。生活在美國文化的大融爐,有它的優點,不會因少數民族的突顯而不自在;有它的缺點,同化後失去少數民族特有的風采。
及至兒女長大,有同化的自信後又回頭尋求屬於上一代念念不忘的根來顯示自己的特性,同時他們發現原來父母這一代在異鄉『落葉生根』也有他們自在的一片天。
Eric筆下父親的一片天中,有那麼一點我先生的影子:在異鄉,非常自在的生活。不管是臺灣人的圈子,美國人的圈子,對他並不造成隔閡;有時在美國人的圈中反而更舒適些,在談笑風生間,抹上一些東方的色彩,點上一些西方的風趣,在同事間相當迷人;當我看到Eric說,他就是聽不出父親的英語有鄉音,我不禁莞爾,我的兩個孩子也是這麼說他們的父親。
在Eric的身上,有我孩子的影子。美國文化下長大,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也有那麼一點東方文化的薰陶。雖然不能以中文和我溝通,多少有些遺憾,畢竟,熟悉一種語言,是要浸溶在那語言的環境裡,我沒有能力提供那樣的環境給他們,就沒有權利要求下一代去彌補我的缺憾。
Eric的母親因為香港回歸中國而感到驕傲,以為這下就能擺脫弱勢的地位。但問問我們在美的第二代,強盛的國家需要俱備的要件是什麼?可以預期他們的回答:自由、民主、人權、法治。領土的大小實在是無關緊要的,廉價的勞工只是暫時性的熱門。Eric說得好:中國五千年的輝煌,到底給了我們什麼?歷史的遺跡? 歷史的遺跡,那實在不是我們的榮耀,那只是一個影子。文化的精神?但是,文化要有創新,創新的精神才能流傳。我們不必去印證我們的言行都符合經書的教條,那至多只是中規中矩的好孩子;讓文化的遺跡在我們身上發光,創新是我們的使命。不管有多少年的異鄉生涯,骨子裡傳統的根與我同在,第二代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的影響就是他們創新的根基;我常常剪下一些於我心有所感的文章,放在餐桌上,有時候明言要孩子看,有時候內心渴望孩子自動拿去看。希望有一天,他們能夠明白,這是一種折衷的傳授;如果藉別人的文章表達我處世的體驗,而能與第二代在思想文化上溝通連結,那麼這樣的折衷也是美妙的。雖因年輕時擁有的夢想遠去而遺憾,卻不必勉強子女來圓夢。放開心胸,給他們祝福,讓他們自由的築他們夢走他們的路。
最近讀David Halberstam的文章,他是一位很受尊敬的新聞專業人士(不幸他於四月間車禍身亡),依他的觀察,移民美國的第一代若能坦然接受『犧牲自我』,專心培養第二代,第二代常有令人欣慰的成就。但是自我犧牲卻不是人人甘心做的,他舉一個例子:一位從事小提琴演奏的莫斯科移民,來美後需要兼差開計程車。他問,喜歡美國嗎?計程車主回說有什麼好喜歡的?又問有小孩嗎?兩個,一個在哈佛,一個在耶魯,兩個都拿全額獎學金…。普遍而言,留學美國後定居的移民,因年輕又一無所有,奮鬥雖辛苦,但建立根基比較容易些。留學生的配偶經驗又不同了。回想我的移民路,心有戚戚:過去二十年,心中只有先生的事業、孩子的教養,曾有的夢想遠而無蹤。記得兒子小學時,急著為自己找出一條路,到社區大學修會計,在一家電腦公司記帳打雜,兒子放學後有兩個小時在家獨處,鄰居的女孩找他玩,他不肯出去,這女孩不死心猛敲窗,居然敲破玻璃,但也敲醒我的獨立夢。
有時聽到同學已經是系主任、教授、醫生,而我只是平凡的家庭主婦,除了心急也有一些輸人家的懊惱;其實我們過得很好,兒女身心健康,又各有專業;只是夜深人靜跟自己剖心深談,面對『我是誰?』,『生命的意義是什麼?』的探討深感徬徨,對自己的心智成長很不滿意。自我價值的肯定是快樂與否的要素之一,年年尋尋覓覓,終於在知性的領域上找到讓我內心平衡的快樂點。空巢後為自己成立讀書會,在圖書館做半工,與書為友。我永遠忘不了出版第一本讀書報告的辛苦過程,在兒子的指導下,封面設計、序言、封底、顏色、排版、裝訂,我一一完成。兒子給我一個有力的擁抱,先生寫一篇序言祝賀;在第二故鄉,知性的成長路上,我向前跨了一大步。已經很久不再傷腦筋若留在臺灣我會是…。今日,在文字的王國裡優遊自在,生活在讀、思、寫的天地裡,連結、累積,習得智慧,平靜而豐富。
移民是一條不歸路?臺灣,在13個小時的飛程內可以直達,遠在天邊,近在我心。退休後,要奢侈的享受踏在臺灣土地上說母語的親切。

7/15/07

1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From this sentence "作者的父親來自臺灣,母親是香港人,他曾經為前美國總統克林頓寫演講稿。", who used to write addresses for Clinton--the author or the author's father?

How about this:
"作者曾經為前美國總統克林頓寫演講稿。他的父親來自臺灣,母親是香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