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20日 星期日

廣告˙媒體˙民主

你曾經站在商店櫥櫃前猶豫,在同樣物品不同廠牌前拿不定主意要選哪一個廠牌,最後選了一個你曾經『聽過』或『看過』廣告的牌子?你不是唯一這樣做的人。根據報導,一些『別出心裁』的廣告,常因讓消費者『印象深刻』而達到廣告的目的。但是有一些消費者有他自己的主張,花時間研究、讀報告、細讀物品包裝上的說明,及製造來源,最後決定買自認適合的『牌子』。以長遠的社會福利角度來看,這種『消費自覺者』是讓民主社會更進一層樓的中堅份子。
科學月刊『Discover』十月特刊,討論美國近年科學研究的進展與危機。其中有一篇文章提到美政府研究經費短缺,一九六五年時,美國政府支持的研究計畫佔全美的百分之六十,到了二OO六年情況正好顛倒,百分之六十五的研究是私人或商業機構主控的。這種科學研究商業化的結果,嚴重扭曲科學求真的基本精神。過去十五年來,美國一些大藥廠與大學研究機構合作,因為廠商投資大量的資金,若研究的試藥期間遇到有可議論的危險性時,研究員常受到壓力而不能『公正』的發表新藥的研究結論。在這個研究員需要道德勇氣的十字路口,有些人接受雇主的指令,有些人堅持忠於研究結果;而這種資訊能公布於世有賴出版界、雜誌報社、新聞媒體做到他們的監督立場。消費自覺者消費的對象不能只侷限在物品的選購上,對於新聞資訊的取捨,更需以『自覺』的態度去審視,因為媒體若成為某機構的代言人,民眾的自我教育,自我警覺拒絕媒體的傾銷,才能產生維護消費者權益的作用。Murdoch’s News Corporation(新聞集團)是美國巨大無比的傳媒公司,擁有35個地方電視台,16個頻道電視台,網路上有名的My Space,以及Harper Collins出版業,英國的the Times of London;總括地說,幾乎全球都有他的新聞據點。最近這位新聞巨人,又把Dow Jones(道瓊斯公司)買下,連帶華爾街日報也在他的名下。早在二OO三年報界有心人士已擔憂此新聞大財閥將使新聞的公正性失去平衡,當時也有人挖苦說不得不承認Murdoch的精明,他竟然找到這麼多跟他同一理念的編輯任職遍布全球的報社。也許有人會說現在因電腦網路的盛行,有數不清看不完的資訊,但根據Gene Kimmelman,一位關心消費者福利者的說法,全美只有百分之十的民眾參看網路部落格或查詢網路上另類的資訊,而其餘百分之九十看的新聞,追溯它的來源,卻是集中於一個人的傳媒集團,這對美國的民主有極大的傷害。他說媒體應該是百姓賴以監督政府的中立機構,更多的媒體機構提供不同的資訊,為了吸引廣大的消費者,媒體之間有競爭才能建立高品質的資訊傳播。健全的民主社會能維續,是因為有不同的聲音,不同的意見,透過媒體的傳播,讓廣大的民眾認知、批判、選擇。在民主先進的美國因私人擁有過多的傳媒,都讓有心人士擔憂,那全國只有一個新聞來源的國家,百姓對於民主的期待豈不讓人絕望?
華爾街八月八日論壇版上有Sophie Richardson的投書,談及目前中國新聞控制的現況。她說雖然明知是奢望,報界還是期待中國在四月間的新聞改革能放鬆新聞自由的尺度。今日,中國政府在新聞監控上還是有無比的權威,記者的新聞自由保障依然無著,如果記者誠實地報導官員貪腐的事件,記者知道將面臨的懲罰:判刑牢獄;天安門事件是絕對的禁地,任誰也不得說它一句。中國是全世界因記者忠於職業道德報導事件而入獄人數最多的國家。Richardson 在文中提起與中國官員聊天的一段話:她有意的說,民主的社會是容許老百姓對政府施政不滿的批評,這種言論事實上可以改進施政的措施。這官員反問:你這種論調怎麼保證社會的安定?怎麼知道哪一個人才真正有權利批評?依我看,『權威』與『口號』式的『新聞』,是一種教條,是中國政府眼裡『保證、控制社安』的利器,但那保證的社安,絕對只是一時的假象;透過不同的意見、抨擊,百姓也許感到當下的亂象,但在不同的言論中,百姓終能體驗到在一個民主的體制下,相左的意見是可以並存的民主精神。權威與社安無關,健全的制度才是安定社會的主力。
許多人對年輕一代的接班人都有一些期盼。西雅圖時報專欄作家Ryan Blethen,把對中國新聞改革的希望寄託在北京大學的新聞系學生上。Blethen發現這些未來的『新星』與西方國家的學生沒有不同,電腦是他們與外界溝通的管道,有一位比較敢言的學生說她常利用網路搜尋老師在課堂上沒有『直言』的資訊;中國政府在敏感問題(如天安門事件、臺灣、人權等)網頁佈滿紅色的警告,學生都知道只要按幾個字鍵就可破防,但是這些新星沒有人承認這麼做;也有學生很奇怪為什麼西方國家這麼熱中天安門問題,據她瞭解當天示威的學運人士還打死好幾個防衛的軍人呢。Blethen問為什麼選新聞系?有人說『羨慕』歐美社會新聞媒體的影響力,中國的新聞自由有限,而他知道資訊就是力量,他要傳佈這個力量---年輕人『可愛』的抱負,以承擔重大的使命自許;這些人畢業後,也許有些人出國,有些人服務於駐中國的外國報社,有的可能成為『新華報』的記者;年輕時的抱負因時因地而變異。十年之後,在消費自覺者的眼裡『可愛』的新星也許成為『可惡』的記者;二三十年之後,『可愛』的抱負,也許實現了使命。我跟Blethen一樣也只能期盼中國這種有抱負的新聞人員堅持正確的立場。
廣告是商業的行為,是花錢吸引顧客,在商言商,買賣雙方的立場明確,而媒體傳播財團資金的來源常被消費者忽略,在營利為主的競爭下,媒體屈就於投資家的立場,在報導新聞時,附加『廣告』的意味,這時候,只有消費者的自覺才能破除媒體日夜不停的『洗腦』功效。這種自覺在民主社會裡是公民義務的積極表現,民主的福利常常是百姓『爭取』得來的;因不滿而發聲而凝聚群眾而產生影響的效用。看清媒體資金的來源,等於看清這媒體的立場。做為民主公民的一份子,這是最起碼的自我教育,成為有自覺的消費者:有形的物品;無形的媒體傳播,在購買,採納之前,先做分析、判斷,成為一個負責的民主公民。美國有心人士對『新聞集團』的顧慮其實是放諸四海皆準的警鐘啊。

9/30/07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