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2日,時代週刊英文版有一篇關於美加州水獺死亡的報導:在2005年,加州海灘上有281隻死亡的水獺,2006年更嚴重,幾乎每星期有5 、6隻被沖上岸邊。專家追究原因之一是家庭寵物,貓,吃了含有某特定寄生蟲的鳥糞或鼠屎,寄生蟲在貓體內生蛋,蛋隨貓的排泄物流到地下道,而終於海洋。蚌殼類吃了這寄生蟲的蛋後,又成為水獺的食物,最後,寄生蟲在這些水獺的體內成長,傷害腦細胞和內臟器官而致水獺死亡,人類也有機會吃到這些蚌類海鮮。
香港從中國進口含有致癌抗生素的大閘蟹資訊在網路信箱流傳已有一段時候。臺灣行政院長指示衛生署等有關單位加強嚴格管制大閘蟹的進口;中國貨充斥市場而他們的品質管制不可信任,台灣百姓多依賴政府官員在海關上把關。當然,國人盡義務不違法,不私帶物品進關也是保護自己的方式之一。桃園機場有些旅客曾因所攜帶的大閘蟹被沒收而有怨言;為了全民的健康著想,全面禁止污染的大閘蟹進口是必然的。更希望有關單位在銷毀污染貨品時,不要疏忽孱餘物污染環境的可能性。
日前聽一位朋友談論他的工作,一種無可奈何的失落感全寫在他的臉上。他服務於一家美國醫療儀器公司,是一位有15年以上工作經驗的設計師,但是他對工作已經失去以往的熱誠。此公司市場行銷部門的同事在經濟全球平面化,競爭激烈又得拼利潤求個人私利功績下,竟站在零件商(美國公司)的立場,要求設計師對零件的驗收不必太挑剔,即使已發現製造商(中國公司)暗地以便宜的原料取代而縮短零件使用的壽命,還施壓力強迫驗收;雖有但書明言第二批貨務必符合原訂標準,結果第二批與第一批一樣貨色,廠商的理由是已經簽收第一批為什麼不能驗收第二批?這家醫療儀器公司因進口中國零件便宜,儀器成本降低而利潤高漲,但是消費者花同樣的錢買到次等的貨而不自知。在座的朋友共同的結論是與中國產業合作交流之後,許多品質管制的既定標準被犧牲了。
幾個月來的熱門新聞:美國有一些貓,因吃了從中國進口的貓食而死,引起許多寵愛動物人士的憤怒與抗議;最近又發現某牌牙膏裡含有致癌物質,以及玩具含鉛的事件。美國有百分之80的玩具是中國製造,因而促使美國食品管理局,FDA,對於中國進口的物品嚴加檢驗。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中國可以說是最後搭上列車的競爭者之一。過去三、四十年商界上競爭淘汰的遊戲規則,屬於中國經驗的可以說是一片空白。品牌所代表的信任,大多數中國小生意人對此毫無概念,也毫無驕傲感。廉價勞工和廣大市場如果沒有符合世界標準的法規,她終究只是一座沒有地基的高樓。中國的工人以『服從』為第一,不懂得質疑老闆的貪婪,沒有品管的概念。勞工的素質有待加強,而消費者權力的認知普遍缺乏,百姓的言論不自由,發揮不了對品質監督的作用。政府品質檢驗的步調跟不上汲汲營營的小道商人,也許他們搭上21世紀高科技的列車,但是人民的生活常識卻還停留在19世紀,許多先進國家視為『理所當然』的生活法規,他們認為是『無理取鬧』的輕視行為。
美國有一個電視節目帶觀眾去食品工廠參觀:糖果、餅乾、飲料等等從一個機器流程的運轉當中看到食品製造的法規在糖、油、粉、水中混合而不失其透明化的標準。外國人到中國投資,只有高科技的生產線是不夠的,工人的生活知識水準低落,政府法規不清,官僚作風不改,即使通過中國成品檢驗,也很難通過外國的品管。中國製造的汽車想進口美國,說了好幾年,一延再延,就是達不到美國的安全標準。在中國還沒有根除他們中國製造的壞名聲之前,買東西還是小心些,處理那些貨品的後遺症還真費神呢。
7月20號華爾街日報有一條新聞:中國的牙膏因含對身體有害化學成分(diethylene-glycol,能使牙膏的質地滑潤 ) 遭美國FDA全面限制進口,當局並向消費者聲言避免使用中國製的牙膏。在1937年美國有100多人因吃了含有同樣化學成分的消炎藥而死亡。當年FDA就全面禁止此化學物用在食品及藥物上。同一個報導指出,中國政府因外國的抗議,下令禁止此類牙膏出口卻讓它們在中國境內流通買賣,直到此類牙膏賣完為止;每個百姓都來分擔一些『危險性』,要比政府強令公司回收有害物品,再處理善後『環保』來得省事多了。報上又言一些做出口的中國商人乾脆把外銷生意轉做內銷,因為中國的『安全標準』低,而且執法馬虎好過關。塗有含鉛油漆的玩具不能銷往外國---玩具表面的油漆,小孩用手去摸或放入嘴裡咬,這樣將引起孩童鉛中毒,嚴重的會損傷腦部而致死---那麼就賣給中國的兒童吧,因為油漆要減低鉛的成分,成本太貴沒錢可賺,一位廣東的油漆商這麼說。
有一位朋友在中國做生意,發現一種水果非常好吃,竟偷偷的帶回臺灣,事後還沾沾自喜。台灣的農業是我們生活的命脈,私帶農產品,無意間把別國農作物裡可能藏有的害蟲也帶進來;懇請到中國旅遊的同胞,克制自己,就不要再私帶中國貨回臺灣吧。臺灣是一個島國,海洋是我們賴以維生的命脈。污染是一個無聲的殺手,自然界食物圈循環的結果,人類常常無意間傷害了自己而不自知,海洋污染成為全球關心的問題。如果你是父母,家裡有一堆含鉛的玩具(全球有1億9千萬的玩具不合規定)你怎麼處理?丟到垃圾桶最方便,但是人人這樣做,大自然消化得了嗎?美加州水獺死亡的報導歷歷在目。
有人建議應該立法徹底禁止含鉛的油漆用在玩具上,回收上億件的玩具,實在是勞民傷財的舉動,再說要從架櫃上把不合規的玩具下架,好比在海灘上清除沙粒,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有人要訴告美國玩具進口公司,認為他們應該提供一個專庫,支付孩童驗血等費用。從這些議論上看,確實有物品檢驗調查帶動消費者的覺醒與行動;那麼,親愛的讀者,我們該怎麼做,才能讓中國政府明瞭,重視消費者的權益是經濟『全球化』的遊戲規則之一?
8/26/07
2008年2月26日 星期二
生活聯想
忘了是哪個節目,卻忘不了讓我眼眶含淚的美感:一位在美國成長的第二代越南難民,透過節目唸他的文章,講述他的叔父60歲生日聚會的景象:生日前一個月,叔父宣佈他唯一想要的禮物是每一位參加的親友,在眾人面前選唱一首歌。越南的民情害羞,不善於表達感性的肢體語言,尤其是男人更不輕易流露內在的情感。叔父的邀請在親朋間引起不安與為難;不能拒絕叔父的要求,也不願隨便唱首歌打發。長久以來,親戚間都清楚對方的遭遇,但各自都將感受埋在心深處,偏偏叔父的要求是『你的歌‚你內心的歌』。
叔父60歲生日的餐宴裡,難以想像的畫面呈現…
離婚的唱失戀的歌,得意者歡唱,失業者低吟,流浪的唱懷鄉;唱的人流淚聽的人鼻酸;在座的,人與人之間的感觸表露,從來沒有這樣直接沒有這麼激動。獻給叔父的禮物,打開親戚間深藏的情緒,在抒懷中,每一位都是豐收的歌者。叔父的智慧,是美。
記得30多年前,讀『京華煙雲』,作者林語堂先生寫眼眶含一滴淚是感動的真實流露,他認為這是美的意境。當年懵懂的我,豈能體會他的深沉;但是他要強調的意境,不時在我的思維裡試探:這些年來,多少次,面對陌生人的文章,故事,我抹去無數的,含眶的,一滴眼淚。年月的經歷,讓我了解,面對人世的牽動,一瞬間,毫無防備的心情下,那一滴欲墜未墜的淚珠,最是真誠。美,應如是。
在讀書會裡,對生活痛苦的排解,曾這樣地表白:生活要學習承擔苦難,而不只是求得逃避人生的苦。苦,是不能避免的,容許自己短暫的時間自憐後,不要忘了刺痛的體驗會讓生命堅強茁壯。在親朋關懷注視中,面對生活,為自己絮亂如蔴的心境把脈,試圖讓沉在谷底的身心舒解,再而藉由生活的點滴,刺激自己看到生命些許的生機,順著生命的活力,讓自己的心境浮昇;就好比生活路上需要攀岩時找石縫,需要登高時找樹梢,需要發洩時找文字,需要抒情時找音樂;讓扶持化解心中的孤寂,讓文字化解心中的苦澀,讓音樂流暢心中的情懷,讓關懷的友情激發生命的活力。翻閱年前的筆記時,恰巧看到作者吳權的『歡唱悲歌』裡,『割愛』一篇:『人生得意須盡歡。失意時不能讓痛苦細水長流,一次就讓它痛到底,才會慢慢從谷底爬起來得到解脫』。浸淫在失意的憂鬱是自憐的陷阱,對不愉快的情愛說再見需要骨氣與勇氣;選擇解脫就是選擇愛自己。
讀張忠謀先生的『常想一二』,給我很大的鼓舞;回顧往年的照片,製作生活集景,取名『常想一二,點點歡笑』。他說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若我們專注那十之一二的愉快經驗,這些點滴的熱力是可以改變心境的。讀書深思好比演員演戲,雖然看的,演的,都是別人的故事,情深處,依稀有自身的牽繫;年年月月的深思,只希望偷得作者的智慧,讓自己深忱。第一次讀到達賴喇嘛說生活最重要的是追求快樂,我有些難以置信,怎麼這麼偉大的宗教思想家,把生命的大義局限於個人快樂的追求?經過幾年生活的細嚼慢嚥,體驗到快樂的追求不簡單,心靈的滿足,安寧,是快樂的基本要素之一:滿足於智慧的學養,滿足於物質的平衡;安寧於人際關係的往來,安寧於獨處的省思。就這四點而言,足夠一輩子經營。我終於了解,個人的快樂是一生的事業。
6/7/07
叔父60歲生日的餐宴裡,難以想像的畫面呈現…
離婚的唱失戀的歌,得意者歡唱,失業者低吟,流浪的唱懷鄉;唱的人流淚聽的人鼻酸;在座的,人與人之間的感觸表露,從來沒有這樣直接沒有這麼激動。獻給叔父的禮物,打開親戚間深藏的情緒,在抒懷中,每一位都是豐收的歌者。叔父的智慧,是美。
記得30多年前,讀『京華煙雲』,作者林語堂先生寫眼眶含一滴淚是感動的真實流露,他認為這是美的意境。當年懵懂的我,豈能體會他的深沉;但是他要強調的意境,不時在我的思維裡試探:這些年來,多少次,面對陌生人的文章,故事,我抹去無數的,含眶的,一滴眼淚。年月的經歷,讓我了解,面對人世的牽動,一瞬間,毫無防備的心情下,那一滴欲墜未墜的淚珠,最是真誠。美,應如是。
在讀書會裡,對生活痛苦的排解,曾這樣地表白:生活要學習承擔苦難,而不只是求得逃避人生的苦。苦,是不能避免的,容許自己短暫的時間自憐後,不要忘了刺痛的體驗會讓生命堅強茁壯。在親朋關懷注視中,面對生活,為自己絮亂如蔴的心境把脈,試圖讓沉在谷底的身心舒解,再而藉由生活的點滴,刺激自己看到生命些許的生機,順著生命的活力,讓自己的心境浮昇;就好比生活路上需要攀岩時找石縫,需要登高時找樹梢,需要發洩時找文字,需要抒情時找音樂;讓扶持化解心中的孤寂,讓文字化解心中的苦澀,讓音樂流暢心中的情懷,讓關懷的友情激發生命的活力。翻閱年前的筆記時,恰巧看到作者吳權的『歡唱悲歌』裡,『割愛』一篇:『人生得意須盡歡。失意時不能讓痛苦細水長流,一次就讓它痛到底,才會慢慢從谷底爬起來得到解脫』。浸淫在失意的憂鬱是自憐的陷阱,對不愉快的情愛說再見需要骨氣與勇氣;選擇解脫就是選擇愛自己。
讀張忠謀先生的『常想一二』,給我很大的鼓舞;回顧往年的照片,製作生活集景,取名『常想一二,點點歡笑』。他說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若我們專注那十之一二的愉快經驗,這些點滴的熱力是可以改變心境的。讀書深思好比演員演戲,雖然看的,演的,都是別人的故事,情深處,依稀有自身的牽繫;年年月月的深思,只希望偷得作者的智慧,讓自己深忱。第一次讀到達賴喇嘛說生活最重要的是追求快樂,我有些難以置信,怎麼這麼偉大的宗教思想家,把生命的大義局限於個人快樂的追求?經過幾年生活的細嚼慢嚥,體驗到快樂的追求不簡單,心靈的滿足,安寧,是快樂的基本要素之一:滿足於智慧的學養,滿足於物質的平衡;安寧於人際關係的往來,安寧於獨處的省思。就這四點而言,足夠一輩子經營。我終於了解,個人的快樂是一生的事業。
6/7/07
2008年2月22日 星期五
市議會藍配綠
看到台北市議會爭龍頭,國民黨籍議員陳錦祥決與泛綠搭配,內心不由自主燃起一線希望。 五十多萬台北市民投票給謝長廷,雖然他沒有當選,這些選民凝聚的一股力量卻不能忽視。讓副議長由民進黨的市議員來擔任,扛起監督北市府的作業,真正做到民主制衡的功效,讓台北泛綠選民的訴求也被重視,此其時矣。
台北是臺灣的國都,不僅要有國際的氣度,也要有臺灣的風味,它是台灣人的台北;郝龍斌接任市長,但市府官員大半留任,台北人請負起監督的責任,不必上街示威,不必大吼嗆聲;只要看到不合理、不滿意的市政措施,立刻打電話,寫電子信給你的選區議員,表達你的不滿,要求市議員正視你的訴求,選民是民主政治的主人,不能只是忍受與等待。千萬不能讓「終極統一」的心態再在台北市府出現,它應該隨著馬英九下台。
12/20/06 自由廣場
台北是臺灣的國都,不僅要有國際的氣度,也要有臺灣的風味,它是台灣人的台北;郝龍斌接任市長,但市府官員大半留任,台北人請負起監督的責任,不必上街示威,不必大吼嗆聲;只要看到不合理、不滿意的市政措施,立刻打電話,寫電子信給你的選區議員,表達你的不滿,要求市議員正視你的訴求,選民是民主政治的主人,不能只是忍受與等待。千萬不能讓「終極統一」的心態再在台北市府出現,它應該隨著馬英九下台。
12/20/06 自由廣場
一定要拚外交
台灣總統將訪尼加拉瓜,希望過境美國,美方希望過境單純,至今未能敲定過境方案。世界上任何一個民主國家的元首,若有上述行程上的需求,美國政府會提出限制的條件嗎?
有人說:台灣拚經濟就好,不必去拚打不贏的外交。台灣首富王永慶一輩子拚經濟,他的傳記,卻成為中國的統戰寶貝;雖然大家都說在商言商,商人無祖國,商人是機會主義者,但拚得經濟卻賠上台灣的自主意識,回首看人生,也是一大憾事吧。
很多台灣人都說台灣已經是一個獨立的國家,那麼看看這則新聞吧:中國犯錯,台灣遭殃;台灣並非中國一省,屢遭國際不平等待遇。不是國際上不知道有台灣,而是政策上,國際不能認同有台灣國,這樣的處境下,外交能夠不拚嗎?
1/5/07 自由廣場
有人說:台灣拚經濟就好,不必去拚打不贏的外交。台灣首富王永慶一輩子拚經濟,他的傳記,卻成為中國的統戰寶貝;雖然大家都說在商言商,商人無祖國,商人是機會主義者,但拚得經濟卻賠上台灣的自主意識,回首看人生,也是一大憾事吧。
很多台灣人都說台灣已經是一個獨立的國家,那麼看看這則新聞吧:中國犯錯,台灣遭殃;台灣並非中國一省,屢遭國際不平等待遇。不是國際上不知道有台灣,而是政策上,國際不能認同有台灣國,這樣的處境下,外交能夠不拚嗎?
1/5/07 自由廣場
2008年2月20日 星期三
語意迷失的洄瀾
介紹“Lost In Translation” by Eva Hoffman
一個流浪者的自傳:一位13歲波蘭少女跟隨父母移居加拿大,後定居美國,回顧鄉音,外語在成長中給她情境上困擾的解剖。
Eva從小受到父母的呵護,不知道憂愁是什麼。1957年波蘭政府,准許波蘭境內的猶太人移居以色列。但Eva的父親夢想加拿大,花錢買通官員,全家移居加拿大。全書分成三部,第一部人間樂園: 作者回憶童年家居生活,小市鎮的人情文化,描寫流暢用字文雅,點點滴滴平凡自在,生活的樂園應該就是這樣。 離別的日子近了,離情有誰能紓解呢? 當她向心愛的鋼琴老師告別時,老師不捨的說:妳是一位心思細膩的少女,就像一棵精緻的植物需要呵護,不容易適應新的環境,妳將會遭受到被連根拔起的痛苦,適應的徬徨, 妳要學會保護自己。 這一席話拆穿了她偽裝的堅強,讓她淚流滿面, 她感受到從人間天堂被驅逐出去。故事進入第二部曲:放逐。
Eva認定她到了一個文化沙漠的國家: 看到加拿大的曠野壯山大河,只感到眼睛刺痛心靈空虛;學英語,只是在記憶空洞的聲音,心裡懷念的是母語親切的含意,懊惱找不到一個達意的英語新字去描述她的感受。 從小Eva對語言有特別的喜愛,波蘭語音調的起伏,除了親暱又有悠閒的空間讓她暇想;小時候,她時常沉浸在父母與朋友的夜談,在熱鬧氣氛中進入夢鄉:夢中,鄉音讓她微笑。 為了不被同學排斥,模仿她們的穿著,臉上掛滿著笑容,應對著客套的寒暄,和同學嘻笑打成一片,卻時常警覺到她們憐憫的眼神,她失去了自在,處處是拘謹。 另一方面,父親失去奮鬥的勇氣,憧憬的西方世界,並不是黃金滿地;對他們而言,生活是單調的重複,只求物質的不貧乏而已,父女兩代都徬徨在命運的十字路口。
處在朋友之間她有太多的顧忌,變遷讓她早熟:看不慣同學的胡鬧卻勉為其難處在其間,有了煩惱迷失自己失去幽默。她警覺模仿偽裝建立的保護層,也是阻止她成長突破的束縛,她需要一個呼吸的空間顯露完整的自我,於是夜深時候,藉著一支筆在日記裡,她剖心開懷; 經由文字,對英語,這個當初排斥的語言,有了間接的接觸感受到文化層面的交流,求知的欲望終於讓她茁壯,高中畢業時代表畢業生致詞。 此後,語言變成 溝通的工具辯論的工具賴以為生的工具。大學時代,她時常在兩個世界裡掙扎,緊緊抓住根深的價值觀,捨不掉故鄉的懷念,放不開執著去擁抱新世界的刺激。 對人情世故,政治時勢,甚至對美國中上等家庭生活的意識型態,都築一道牆,深怕一旦踏入這個生活圈,她會永遠改變自己。一直到大學執教幾年後的一個深夜,為了準備第二天的英語教材,她唸著 『The Love Song of J. Alfred Prufrock』,她欣喜聽到詩文裡的情緒,領會了詩的畫意,另一種『鄉音』在她的舌尖微笑。
她終於有機會回到童年的樂園:眼前見到的依舊是夢中的景物,但是在童年的街道上找不到自己的影子,夢裡的鄉情是一串串空白的洄瀾;這回顧的經驗,讓她領悟到當下生活的真實可貴,而容許自己接納領養她的美國文化,從而帶領她進入人生的第三部曲:美麗新世界。
流浪是一個自我設定的心境,可以自憐一輩子是失根的蘭花,也可以自傲的融入主流。擺脫這種流浪的徬徨是生根成熟的挑戰。
2/7/07
一個流浪者的自傳:一位13歲波蘭少女跟隨父母移居加拿大,後定居美國,回顧鄉音,外語在成長中給她情境上困擾的解剖。
Eva從小受到父母的呵護,不知道憂愁是什麼。1957年波蘭政府,准許波蘭境內的猶太人移居以色列。但Eva的父親夢想加拿大,花錢買通官員,全家移居加拿大。全書分成三部,第一部人間樂園: 作者回憶童年家居生活,小市鎮的人情文化,描寫流暢用字文雅,點點滴滴平凡自在,生活的樂園應該就是這樣。 離別的日子近了,離情有誰能紓解呢? 當她向心愛的鋼琴老師告別時,老師不捨的說:妳是一位心思細膩的少女,就像一棵精緻的植物需要呵護,不容易適應新的環境,妳將會遭受到被連根拔起的痛苦,適應的徬徨, 妳要學會保護自己。 這一席話拆穿了她偽裝的堅強,讓她淚流滿面, 她感受到從人間天堂被驅逐出去。故事進入第二部曲:放逐。
Eva認定她到了一個文化沙漠的國家: 看到加拿大的曠野壯山大河,只感到眼睛刺痛心靈空虛;學英語,只是在記憶空洞的聲音,心裡懷念的是母語親切的含意,懊惱找不到一個達意的英語新字去描述她的感受。 從小Eva對語言有特別的喜愛,波蘭語音調的起伏,除了親暱又有悠閒的空間讓她暇想;小時候,她時常沉浸在父母與朋友的夜談,在熱鬧氣氛中進入夢鄉:夢中,鄉音讓她微笑。 為了不被同學排斥,模仿她們的穿著,臉上掛滿著笑容,應對著客套的寒暄,和同學嘻笑打成一片,卻時常警覺到她們憐憫的眼神,她失去了自在,處處是拘謹。 另一方面,父親失去奮鬥的勇氣,憧憬的西方世界,並不是黃金滿地;對他們而言,生活是單調的重複,只求物質的不貧乏而已,父女兩代都徬徨在命運的十字路口。
處在朋友之間她有太多的顧忌,變遷讓她早熟:看不慣同學的胡鬧卻勉為其難處在其間,有了煩惱迷失自己失去幽默。她警覺模仿偽裝建立的保護層,也是阻止她成長突破的束縛,她需要一個呼吸的空間顯露完整的自我,於是夜深時候,藉著一支筆在日記裡,她剖心開懷; 經由文字,對英語,這個當初排斥的語言,有了間接的接觸感受到文化層面的交流,求知的欲望終於讓她茁壯,高中畢業時代表畢業生致詞。 此後,語言變成 溝通的工具辯論的工具賴以為生的工具。大學時代,她時常在兩個世界裡掙扎,緊緊抓住根深的價值觀,捨不掉故鄉的懷念,放不開執著去擁抱新世界的刺激。 對人情世故,政治時勢,甚至對美國中上等家庭生活的意識型態,都築一道牆,深怕一旦踏入這個生活圈,她會永遠改變自己。一直到大學執教幾年後的一個深夜,為了準備第二天的英語教材,她唸著 『The Love Song of J. Alfred Prufrock』,她欣喜聽到詩文裡的情緒,領會了詩的畫意,另一種『鄉音』在她的舌尖微笑。
她終於有機會回到童年的樂園:眼前見到的依舊是夢中的景物,但是在童年的街道上找不到自己的影子,夢裡的鄉情是一串串空白的洄瀾;這回顧的經驗,讓她領悟到當下生活的真實可貴,而容許自己接納領養她的美國文化,從而帶領她進入人生的第三部曲:美麗新世界。
流浪是一個自我設定的心境,可以自憐一輩子是失根的蘭花,也可以自傲的融入主流。擺脫這種流浪的徬徨是生根成熟的挑戰。
2/7/07
2008年2月18日 星期一
郭校長,我們都年輕過
看到自由時報十五日新聞提到「台師大要求上課勿穿涼鞋短褲」,怎麼會這樣?
筆者是六十三級師大畢業生。回想大學生活,一直很遺憾當年師大的校風不夠開闊活潑。三十多年後,看到新上任的郭校長居然在畢業典禮演說要求學生到校上課勿穿涼鞋短褲,頗有感觸。
大學應該是學生入社會前最沒有拘束的成長環境,學校提供開放、自由的學術環境,挑戰學生追求獨立分析、思考的能力。允許他們甚至光著腳踏在土地上沈思、觀察、嬉鬧。學校對生活的小細節愈是開放,學生的心胸愈能接受各型各類的人物、觀點。包容的心胸在這樣的校風下自然播種茁大。學生畢業後當老師,不是更能勝任培育具有開放心胸的下一代?
有多少學生出社會後敢以「穿鞋子不穿襪子,外面再套上學士服」的姿態去應徵?去上班?這不過是一群畢業生對「年輕自由」的生活,來一個最後的巡禮。
郭校長,讓他們吧,我們也都年輕過。
自由廣場 10/17/06
筆者是六十三級師大畢業生。回想大學生活,一直很遺憾當年師大的校風不夠開闊活潑。三十多年後,看到新上任的郭校長居然在畢業典禮演說要求學生到校上課勿穿涼鞋短褲,頗有感觸。
大學應該是學生入社會前最沒有拘束的成長環境,學校提供開放、自由的學術環境,挑戰學生追求獨立分析、思考的能力。允許他們甚至光著腳踏在土地上沈思、觀察、嬉鬧。學校對生活的小細節愈是開放,學生的心胸愈能接受各型各類的人物、觀點。包容的心胸在這樣的校風下自然播種茁大。學生畢業後當老師,不是更能勝任培育具有開放心胸的下一代?
有多少學生出社會後敢以「穿鞋子不穿襪子,外面再套上學士服」的姿態去應徵?去上班?這不過是一群畢業生對「年輕自由」的生活,來一個最後的巡禮。
郭校長,讓他們吧,我們也都年輕過。
自由廣場 10/17/06
2008年2月17日 星期日
說再會的時刻
二十多年前祖父過世,祖母捨不得讓祖父火葬,心疼祖父耐不了高溫。那是我第一次面對死後情結處理的思考。這些年來參加過的葬禮各有不同的風格,總是生者為表達他們的哀思而盡心安排,用心觀察常有微妙的情結在其中。
有一位朋友這樣說:婚禮,收到請帖才可以參加,葬禮,沒有收到訃文也要參加。原來置身葬禮不僅致哀,更是安慰生者,可能送走的是陌生人,但這陌生者是朋友的親戚,親臨默哀是表達人情。
場地的裝飾是一門學問。殯儀館自有它的素寂,但同樣是教堂,婚禮有它的喜氣,葬禮有它的靜素,人在其中常因環境而影響心境,即使是陌生者的葬禮也能讓人流露一分的寂思:永別的時刻就是這樣?
不管是哪種場合,致詞是精髓所在,自然流露的情緒最是恰當。葬禮致詞時,緬懷與死者生前快樂時光,讓聽者與你一起再歡笑也無不可,哀思中帶點歡笑人生本該如此。千萬不要在葬禮致詞的空檔,臨時問有沒有自願致詞的。除非事先安排不然徒增尷尬的空白,對死者情何以堪。不勉強哀思,也不必為死者澄清任何的缺失,死者已矣,讓我們說再會,尊重生死間沈默的藝術。
遺容要讓來賓瞻仰嗎?有許多人在病重時謝絕朋友的探訪,避免無奈的傷感。安排葬禮在這問題上真需要三思,死者已經沒有拒絕的自主權,生者豈能唐突?
最近送走一位朋友,外子有感的說:死後把我火化,不要有葬禮,將我的骨灰撒在我心愛的土地上。我有些捨不得,覺得太冷清。曾經參加一位音樂家的告別式,朋友們將他的作品化為歌聲,感念他的創作。歌聲迴響中,體驗到這位音樂家的風華與朋友同在的感動。
在生命劃下句點的永別時刻,若要有自己的風格,生前交代清楚會走的安心些。
10/1/06
有一位朋友這樣說:婚禮,收到請帖才可以參加,葬禮,沒有收到訃文也要參加。原來置身葬禮不僅致哀,更是安慰生者,可能送走的是陌生人,但這陌生者是朋友的親戚,親臨默哀是表達人情。
場地的裝飾是一門學問。殯儀館自有它的素寂,但同樣是教堂,婚禮有它的喜氣,葬禮有它的靜素,人在其中常因環境而影響心境,即使是陌生者的葬禮也能讓人流露一分的寂思:永別的時刻就是這樣?
不管是哪種場合,致詞是精髓所在,自然流露的情緒最是恰當。葬禮致詞時,緬懷與死者生前快樂時光,讓聽者與你一起再歡笑也無不可,哀思中帶點歡笑人生本該如此。千萬不要在葬禮致詞的空檔,臨時問有沒有自願致詞的。除非事先安排不然徒增尷尬的空白,對死者情何以堪。不勉強哀思,也不必為死者澄清任何的缺失,死者已矣,讓我們說再會,尊重生死間沈默的藝術。
遺容要讓來賓瞻仰嗎?有許多人在病重時謝絕朋友的探訪,避免無奈的傷感。安排葬禮在這問題上真需要三思,死者已經沒有拒絕的自主權,生者豈能唐突?
最近送走一位朋友,外子有感的說:死後把我火化,不要有葬禮,將我的骨灰撒在我心愛的土地上。我有些捨不得,覺得太冷清。曾經參加一位音樂家的告別式,朋友們將他的作品化為歌聲,感念他的創作。歌聲迴響中,體驗到這位音樂家的風華與朋友同在的感動。
在生命劃下句點的永別時刻,若要有自己的風格,生前交代清楚會走的安心些。
10/1/06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