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17日 星期日

說再會的時刻

二十多年前祖父過世,祖母捨不得讓祖父火葬,心疼祖父耐不了高溫。那是我第一次面對死後情結處理的思考。這些年來參加過的葬禮各有不同的風格,總是生者為表達他們的哀思而盡心安排,用心觀察常有微妙的情結在其中。
有一位朋友這樣說:婚禮,收到請帖才可以參加,葬禮,沒有收到訃文也要參加。原來置身葬禮不僅致哀,更是安慰生者,可能送走的是陌生人,但這陌生者是朋友的親戚,親臨默哀是表達人情。
場地的裝飾是一門學問。殯儀館自有它的素寂,但同樣是教堂,婚禮有它的喜氣,葬禮有它的靜素,人在其中常因環境而影響心境,即使是陌生者的葬禮也能讓人流露一分的寂思:永別的時刻就是這樣?
不管是哪種場合,致詞是精髓所在,自然流露的情緒最是恰當。葬禮致詞時,緬懷與死者生前快樂時光,讓聽者與你一起再歡笑也無不可,哀思中帶點歡笑人生本該如此。千萬不要在葬禮致詞的空檔,臨時問有沒有自願致詞的。除非事先安排不然徒增尷尬的空白,對死者情何以堪。不勉強哀思,也不必為死者澄清任何的缺失,死者已矣,讓我們說再會,尊重生死間沈默的藝術。
遺容要讓來賓瞻仰嗎?有許多人在病重時謝絕朋友的探訪,避免無奈的傷感。安排葬禮在這問題上真需要三思,死者已經沒有拒絕的自主權,生者豈能唐突?
最近送走一位朋友,外子有感的說:死後把我火化,不要有葬禮,將我的骨灰撒在我心愛的土地上。我有些捨不得,覺得太冷清。曾經參加一位音樂家的告別式,朋友們將他的作品化為歌聲,感念他的創作。歌聲迴響中,體驗到這位音樂家的風華與朋友同在的感動。
在生命劃下句點的永別時刻,若要有自己的風格,生前交代清楚會走的安心些。

10/1/06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