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許多成年人的心中,最不願提起的話題,常常是「高中生涯」,不願那不愉快的經驗破壞今日的好心情。『Reviving Ophelia』《拯救奧菲莉亞》,這本書有讓人更憂心的推論。作者Dr. Mary Pipher 是一位臨床心理醫師,修得人類文化學位後,再攻讀心理學博士學位。 畢業後從事心理醫療,常常以人類文化學的觀點,研討生活環境的變遷所帶來的衝擊及該有的應變心態,特別注意美國文化的變遷對其青少年的心理影響及其適應上的困難造成的傷害。因為工作上的關係,讓她有機會深入許多15歲到18歲高中女生的私生活領域,傾聽她們的憤怒、矛盾與無助,她發現許多的心理病因,往往是不愉快的初中(國中)經驗累積來的; 小學是一個被呵護的年紀,大都能平平實實過一個小孩子的生活;初中的校園卻如同開放的野地,許多小孩來不及準備就被推進一個陌生的環境裡。她警覺到90年代的青少女,所面臨的問題要比60年代複雜得多:家庭結構的改變、雙親離婚的壓力、藥物毒品的誘惑、強暴事件的增加、色情刊物無所不在; 她無法從自己成長的經驗來了解向她求救的病人,也深深體會到今日父母面臨的挑戰與孤單,下定決心探討癥結所在,尋求喚回迷失羔羊的明燈因而寫下這本書。 希望能喚起社會、教育界、及父母對青少女所處的社會環境的注意。
90年代經濟起飛生活過得富裕,但是人情變得冷淡陌生,鄰居可以老死不相往來;生活步調緊張,親戚間的互動不再頻繁,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長輩督視的機會減少,小家庭的生活方式讓家庭倫理道德的約束力鬆散。 電視成為小孩成長時期的最佳伙伴,商品廣告毫無忌憚的在客廳裡呼風喚雨:從最新的玩具、飲料、化妝品、香水、汽車、音響常以超級美女為號召; MTV充斥著浪蕩、頹廢的畫面,強調性感美女的價值,追求視覺感官的快感,對一個正成長的少女,這些都是閃亮的誘惑。作者認為過份彰顯物質享受帶來的快感,造成短視只求當下的歡樂,生活沒有長遠的目標。對物質的慾求成為年輕人文化的指標,而這種現象卻與美國早期建立的踏實、耐勞的傳統精神形成對比的矛盾;傳統失去魅力,普遍早熟的少女注重的是外表的妝飾,身材孅細成為一種時尚,在只重外表不求內涵的風氣下,有些因自身的長相身材輸人一等而自卑,失去信心。別人隨意的批評,無心抛過來的眼神成為生活專注的要點;為了成為同儕接納的對象,刻意的模仿流行的裝扮,而忽略了內在的成長。結黨的少女,可以是無情殘酷的; 如果成為同學取笑的對象,那麼學校變成地獄,逃學成為唯一的途徑,寂寞孤單。父母若沒有即時察覺,只要有人稍示友好,如同溺水中救援的浮木,立刻成為朋友形影不離。 不幸交到損友,影響之大,短短時間內改變言行,生活態度如同脫韁的野馬,遊蕩在黑暗的原野,沒有方向難以駕馭。有些身心遭到極度摧殘的病例,Dr. Pipher都沒有把握可以把這些野馬拉回人生的軌道上。青少女在生理上也許長得像個大人樣,但心智未能成熟,外表看似堅強自信但實在是渴望父母的呵護;一方面他們需要父母的指引,另一方面又要擺脫父母的監督,強調獨立自主的『尊嚴』;朋友的意見重於雙親的,總認為父母的意見幼稚,批評是雞蛋裡挑骨頭,但同儕的經驗到底能有多少力道解決疑惑? 她們的內心失去了依託,不懂得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小小年紀有憂鬱症、有厭食症、離家出走、傷害自己,看了讓人心痛。回顧自己五十多年的生活雖有奮鬥路上的曲折起伏,與作者筆下的病例家庭所受到的苦難相比,我像是生活在一個神話故事裡的城堡,周圍有護城河,有衛士,替我阻擋給我實質上的安全;其實那個城堡不是神話,那是我的家。
研討青少女受難的掙扎心情沈重,但字裡行間,流露一線希望,Dr. Pipher一再地叮嚀為人父母不要灰心,不要放棄。時代週刊報導曾以青少年腦神經還在發育的成長期,他們的『腦路線圖』未定型,來解釋他們有時讓人難以理解的怪異言行。青少年是人生必經之路,是一個過程無法改道,每個人都要踏開自己的步伐去走,勉強不得。 曾在一本書上,看到一位在紐約最『危險』的社區教書的老師,他聽住在該區的學生敘述日常生活的掙扎,常讓他肅然起敬,也讓我動容,至少我們可以伸出扶助的雙手。人是羣居的動物,我們可以建立一個平實、有內涵、關心的鄉里。重視家庭倫理,重建守望相助的社區,排斥膚淺的表面文化,追求知識素養。父母在愛子女的行為下,要能尊敬個人的成長空間,教導要明確而不苛求,與子女有雙向的溝通,從小幫助她們建立生活的價值、判斷是非思考的能力、指引人生的大方向。當少女迷失在紛亂的花花世界時,這些教養,好似北極星的指引,讓她們能辨識方位,理出一個頭緒,重整出發。家是一個城堡,一個避風港,也是子女成長,成熟期間動力的來源。
看過這本書之後,我依然不能想像有些青少女的生活經驗,但我看到事實的存在,同情她們的掙扎:在街頭,在電視上看到裝模作怪的年輕人,我不再輕易對他們下評語,也不隨便使輕視的眼神;每一個怪異的背後都有一個故事,而故事的成因太複雜,我無能為力,但我願意給他們機會。Dr. Pipher給我們一個任務:過一個物質平實的生活,建立精神文化豐富的社會;從一個健康的個人,而後一個健康的家庭,鄰里。一步一個小目標,一步一步的建立起來。親愛的讀者,這不就是古賢人修身,齊家的叮嚀嗎。
10/4/0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